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恐艾到底要不要治療?

恐艾到底要不要治療?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恐艾到底要不要治療?

    “個案”專家級恐星“從深圳”恐“到廣州

    畢業於某重點大學的阿磊,原先在深圳有一份好工作,事業、愛情都很順利。4個月前,阿磊與一個女孩發生了“一夜情”,過幾天后開始喉嚨腫痛、淋巴結髮炎,從此,他就過起了“恐生活”。他四個月間從深圳“恐”到廣州,想不開差點從深圳31層樓上跳下,儘管做了3次檢查結果都是陰性,可還是堅信自己感染了只是“沒查到”。他打遍全國專家電話,甚至包括香港專家,得到的回答都是:“你沒事,高危行爲3個月後檢測是陰性的話可以99.9%排除。”可他卻偏執地認爲,自己萬一就是那“0.1%”呢?

    阿磊在網上結識了一大堆“恐友”,加了四五個QQ羣,每天在網上一起恐。他搜索了大量艾滋知識,講起來頭頭是道非常專業,自封在“恐友”中算得上是“專家級恐星”。他說這些“恐友”文化素質一般都很高,“人太聰明瞭,就會本能地想很多東西”。後來,阿磊有了第二次高危行爲。一個月前,阿磊在同事的慫恿下去做了“推拿”,他在一週後便出現高燒、頭痛症狀,這下又把他嚇壞了。雖然他沒有與小姐發生關係,不可能通過性傳播,但他無法排除血液傳播。前幾天去做檢查,結果呈現依然是陰性。現在的阿磊辭掉了工作,在廣州租了一間房,晚上常會失眠,白天就躲在房間裏抽菸、上網,或者到“紅絲帶之家”找義工聊天,他在等待下一次檢查,沒事的話就與女朋友結婚。#p#副標題#e#

    “現象掃描”醫院踩破腳趾也擔心“恐艾症”愈演愈烈

    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蔡衛平的網上診室,平均每天都有五六例類似諮詢,只有少數是真正感染了艾滋,多數是“憂心忡忡的恐艾者”。早在5年前蔡衛平就在報紙上首次提出“恐艾症”的問題,隨着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普及,幾年後果然“恐艾症”越演越烈,“以前‘恐艾’主要發生在高危人羣,現在對艾滋病的恐懼已經擴散到普通人羣,沒有高危行爲的人也開始自危,可說是‘人人自危’了”。

    陳先生前不久去了一個娛樂場所,一個小姐在他臉上親了幾下,當時他臉上只有一兩個小痘點,不痛不癢沒破損也沒發炎,但他擔心“由此患上艾滋病”。他曾找全國著名艾滋病專家桂希恩教授當面諮詢過幾次,被告知完全沒有問題,應該去看心理醫生。一個多星期後,他發覺右下腹有點痛,到醫院檢查,結果是慢性闌尾炎。但他還是放不下心,又找了好幾個國內有名的專家諮詢過幾次,得到的都是同樣的說法,“根本沒有任何傳染的可能”。

    王先生兩個月前去醫院看病,當時穿涼鞋,腳趾頭外露。醫院人多,不小心腳趾頭被踩,當時把趾甲踩裂了,出了很多血。單位門診爲他作了簡單的處理,護士也沒有包紮。王先生想起這事有些後怕,“不知道踩我腳的人有沒有艾滋病毒,萬一通過腳上的血液進入到體內,我會不會受到HIV感染?要不要到醫院去查一下HIV抗體?”#p#副標題#e#

    “專家釋疑”相信科學檢測切勿“對書生病”

    廣州市八院院長唐小平教授表示,“恐艾”是一種心理障礙,往往發生在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羣身上,他們過去可能有過高危行爲如不安全性行爲、吸毒等,懷疑自己感染就把艾滋症狀往身上套。

    對此,蔡衛平認爲,恐艾症的增多折射了當前艾滋宣傳的正負兩種影響,由於艾滋知識的普及,有高危行爲的人警惕性增強主動來檢測,這是好事,但有不少人拿到“陰性”結果後依舊恐慌,甚至發展爲心理變態,影響到家庭、工作和生活,那就是“對書生病”了。

    “艾滋症狀沒有特異性,不能單憑症狀判斷是否受到HIV感染,多數諮詢者只有個別沒有意義的症狀,且感覺的多客觀存在的少(如發熱、皮疹),症狀發生時間相差極大。因此這些症狀對於判斷是否急性感染毫無意義。高危後3個月檢測陰性就可以基本排除感染,6個月後就可以100%排除”。

    兩位專家一致認爲,造成恐艾症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市民對艾滋病傳播方式途徑不甚瞭解。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由粘膜接觸到血液感染機率僅爲0.09%,由於深部扎傷感染HIV病毒機率低於3‰,HIV更不會通過間接接觸而感染。

    “治療方法”艾滋病已非絕症不必杯弓蛇影

    唐小平和蔡衛平都表示,“恐艾者”除了去做檢測,最主要的還是解開他們的“心結”,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一名經常與艾滋患者及“恐艾者”打交道的義工也表達了相同想法,她認爲“消除恐艾,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心理問題”。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