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疥瘡的來龍去脈

疥瘡的來龍去脈

來源:美型男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西醫對疥瘡的觀點和疾病名稱皆有共識之處。

疥瘡的來龍去脈

在我國,早在東漢(公元25~220年),王充《論衡,商蟲篇》已明確指出本病與疥蟲的關係。但用疥瘡作爲病名是見於南齊(公元479~502年),孟慶宣《劉涓子鬼遺方》的醫典中,爾後,沿用至今。然後,到隋(公元581~618年),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可以說是世界上首次對本病及其病原作了詳盡的描述。如該醫書《瘡病諸侯 疥侯》中雲“疥者,有數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溼疥。多生手足,乃至遍體。……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挑得,狀如水內小蟲”。

可是,西方國家直到公元17世紀以後才由意大利藥劑師,塞斯托尼(Cestoni,D.公元1637~1781年)提出疥蟲乃疥瘡的病原體。另外,在治療上,中醫也對世界醫學做出了卓越貢獻,遠在一千多年前,即晉代(公元265~420年),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已載敘用硫黃全身塗搽殺蟲,並知曉採用苦蔘煎服籍以止癢。

該病病因是疥蟎,又叫疥蟲。

它是恙蟲中很重要的一類,屬節肢動物門,蜘蛛綱蟎目的疥蟎亞目。疥蟲有人型和動物型之別,後者也能感染人,但由於人的皮膚不宜長久寄生,故此病情較輕,而且臨牀亦少見。

疥蟲生活史分蟲卵、幼蟲、稚蟲及成蟲四個時期。從蟲卵到成蟲每代約需8~12天,平均15天。卵呈橢圓形,淺黃色,大小160×100微米,通常位於雌蟲所掘的隧道內。卵在乾燥環境能生存1~2個日,而在潮溼地方生存較久。故潮溼的衣服、被褥、毛巾等偶爾也成爲其寄生場所。一條雌蟲一生可產卵40~50個,卵期爲2~3天。幼蟲絕大多數是由卵孵化而來的,個別亦能在母體發育而成。其生活在隧道里,體態已和成蟲近似。幼蟲經3~4天后脫皮發育成四對足的一期稚蟲,至此疥蟲方能區分雌雄。

小型一期稚蟲2~3天后再脫皮變爲雄蟲;大型一期稚蟲經2天脫皮變成二期稚蟲,它與雄性成蟲於夜間在皮膚表面交配(並非雌雄成蟲交配),然後選擇合適部位鑽入宿主表皮內,並開始掘鑿隧道,不久再次脫皮最後才變成雌性成蟲。雄蟲交尾後很快就死去或築一個短隧道作短暫的寄生。由此得知,雄的疥蟲僅有一稚蟲期,而雌者則有二個稚蟲期。此後,雌孕蟲在掘隧道過程中邊前進邊排卵,每天進行速度爲0.5~5毫米,直至產卵完畢才死於隧道的盲端,其平均生存6~8周。#p#副標題#e#

疥瘡的特點及症狀

本病常發於16-30歲的男女青壯年與季節無關,在潮溼溫暖的南方尤爲多見。容易在集體單位和家庭中引起流行。初次被疥蟲感染,須經4-6星期之久方能出現自覺症狀,主要是瘙癢劇烈。特別在夜寐,身體溫暖之際最爲嚴重,通宵達旦,影響睡眠,痛苦非常。疥蟲時常侵犯皮膚較爲薄弱與柔軟部位。因此皮損好於手指指縫、前臂屈側、肘窩、腋下、乳房、下腹部、臀部、股部、陰部等處。但頭面部、掌跖除嬰兒以外,大多數不被累及。

本病的皮疹表現爲丘疹、水皰、結節、疥蟲隧道等。丘疹呈淡紅色,幾乎每個患者都可見到,數目不定可疏散分佈或密集成羣。水皰如粟粒至綠豆大。結節損害往往在陰股部,特別是陰囊,陰莖等處尤爲常見。疥蟲隧道是該病顯著的特徵,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隧道慣發於指間、腕部屈側或男性外生殖部位。狀爲細小微微彎曲略呈“S”形,長約3-12毫米的灰色或淺黑色線紋。開端復有薄痂,末處爲小皰。皰內可找到淺黃色蟲點,此隧道乃疥蟲鑽入皮膚角層深部向前齧吃而成的。其內有卵、幼蟲、稚蟲、成蟲以及分泌物和蟲糞。

隧道雖爲特徵性的皮損,但據報道成人患者也只7-13%可查到。這可能由於部位較淺,易受搔抓,局部清洗而被破壞緣故。除上述皮疹以外,病人因搔癢而常發生繼發疹,如抓痕、血痂、膿皰,重者還可發生溼疹樣改變或繼發其他化膿性皮膚病,甚至腎炎,臨牀併發腎炎者,以兒童患者繼發感染者居多,故對這些患者注意尿常規變化。人們認爲,隧道是疥蟲寄生於皮膚的直接損害,其餘各種皮損都是繼發疹。但也有人提出,隧道、丘疹、水皰、膿皰、結節等均爲原發損害,其主要憑據是上述五種皮疹都可在角層內找到病原體疥蟲。

   人體罹患疥瘡是由於疥蟲侵入皮膚所引起。

   其傳染方式,最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如與患者同牀共睡或和病人握手;其次少數也可通過患者用過的衣服、被褥、毛巾、凳椅等間接接觸傳染。疥蟲喜好夜間活動,常受溫度影響,當溫度在攝氏20度以下靜止不動,故在晚上睡覺之際爲最易傳染的時間。疥蟲離開宿主後,在適宜溫度(25℃)和溼度(相對溼度90%)尚能生存三天,所以病人用過的物品在此期間內仍可以傳染。本病是當前世界一種較爲廣泛流行性皮膚病。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