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恐艾症症狀及診斷依據

恐艾症症狀及診斷依據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視艾滋病恐懼症

恐艾症症狀及診斷依據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即艾滋病是由於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致死性傳染病。在國內對艾滋病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的精力與經費重點集中於發病機制、疫苗研發與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的應用等方面,而隨着發病率逐年上升,HIV感染在人羣中迅速播散,愈來愈多的社會心理問題開始出現並嚴重困擾着臨牀工作者,其中艾滋病恐懼症(AIDS Phobia)是最主要問題之一。目前即使臨牀研究及心理學科完善的發達國家亦缺乏系統而全面的疾病認知,而國內尚未見相關研究報道,以下將結合國外研究進展及我院艾滋病診療中心的臨牀經驗對疾病的診治相關問題作一分析。

恐懼症(Phobia)與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均屬於焦慮性障礙(Anxiety Disorder)的一種。艾滋病恐懼症最早於80年代被國外首先報道,臨牀主要表現爲患者儘管並不屬於高危人羣或實驗室檢查陰性,卻不理智的堅信已感染HIV。這一綜合症可發生於妄想性疾病、精神分裂、抑鬱症、強迫症等一系列潛在精神疾病基礎之上。

恐艾症症狀

發病人羣以20~40歲青壯年男性爲主,女性少見。疾病起病可呈急性過程,突然發作並突然緩解;也可呈慢性過程,逐漸發展,長期不緩解。臨牀表現不特異,多爲類似急性HIV感染期表現,如低熱、納差、乏力、盜汗、頭痛、體重下降、咽痛、口腔潰瘍、腹脹、腹瀉等。系統體檢可發現皮疹、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等,偶可發現口腔毛狀白斑的特殊口腔損害,但多數情況下體檢爲陰性結果。實驗室篩查HIV抗體、病毒載量均陰性。T細胞亞羣測定的結果顯示部分患者可出現CD4+T細胞計數與CD8+T細胞計數比例倒置(比例小於1),這一結果常可引起患者擔憂的進一步加重。而我院近期首次對國內一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的分析顯示個別慢性患者的CD4+T細胞計數可低於500個/mm3,並隨着病情持續不緩解在一段時間內呈進行性下降趨勢,最低可達到300個/mm3左右,但在除外存在其他基礎疾病的情況下,患者CD8+T細胞激活水平均在正常範圍,考慮CD4+T細胞計數的下降與患者長期處於擔憂或抑鬱下引起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相當一部分患者既往有冶遊史,可能存在不安全性行爲,心理狀態上通常有罪惡感或毀滅感,並有懲罰自己所犯“罪行”的願望。由於常常感到其可能將病毒感染給其家庭成員,因而視自己是家庭的危害者。

恐艾症診斷依據

目前國外針對艾滋病恐懼症診斷一般爲描述性表述或列爲疾病恐懼症的一種。但由於該疾病相當一部份發生於各種不同的精神疾病基礎上,且患者具有特殊的臨牀表現,因而已被歸爲特定的綜合徵進行分析研究。相對客觀的診斷標準的提出將有助於對艾滋病恐懼症的研究發展並提高基層臨牀工作者對疾病的認識,結合艾滋病診療中心的診治經驗,在此初步提出艾滋病恐懼症的臨牀診斷依據:

①以懷疑或相信感染HIV病毒爲主訴,反覆要求進行實驗室相關檢查驗證,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

②可存在或並不存在HIV感染高危行爲;

③臨牀以流感樣非特異性症狀爲主;

④1—3個月間期重複抗體檢測呈陰性; ⑤T細胞亞羣檢測可存在CD4+T細胞計數低於正常範圍,CD4+/CD8+T細胞比例倒置,但CD4+T細胞計數一般不低於200個/mm3且無CD8+T細胞激活表現。

早期曾認爲艾滋病恐懼症主要原因是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缺乏瞭解,因此多數臨牀醫師認爲普及艾滋病傳播及防治基本知識或由專業醫師進行諮詢輔導是消除“恐艾”心理的有效措施。但實踐中發現這類患者相當一部份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對艾滋病相關醫學知識有深入的瞭解。另一個常見誤區是臨牀醫師因患者反覆諮詢或多次重複HIV抗體檢測,故將其表現考慮爲單純的疑病症,從而低估了病情的複雜性及嚴重性,在治療上僅僅強調患者要相信科學檢測,減少無謂猜疑,重複與患者討論單次不安全性行爲感染機率大小以及HIV抗體出現窗口期的長短,但效果往往不佳,不僅未能緩解患者症狀,反而使患者擔憂加重並可能對醫師產生一定的牴觸情緒甚至不信任感。

性傳播是HIV感染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早期患者以男性同性戀者爲主,且在宣傳中更曾長期突出強調不潔性行爲的致病危險,因此艾滋病除可導致患者死亡等直接的醫學後果外,更被賦予了非常多的負面道德特點。HIV/AIDS患者常常被視爲“不正常的、道德敗壞的或社會下層的”,被認爲患病是受到了應得的懲罰,因而在公衆中形成一旦感染HIV,即等同於宣判社會人身份死亡的印象。在這一點上,正如相當一些國外臨牀工作者所指出的,艾滋病恐懼症一定程度上類似於性病恐懼症特別是梅毒恐懼症。這種社會文化所造成的艾滋病的負面性質導致了患病者感到恥辱和負罪感。有研究觀點認爲,在某些罹患或存在潛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由於內心強烈的自我嫌惡或恥辱感使得患者可能獲得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爲自已已被感染而身患艾滋病。通過恰當的問診可發現目前國內絕大多數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恥辱與負罪感。儘管尚無確切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恥辱感是導致患者多次重複進行實驗室檢查驗證自己是否感染的主要原因,但有研究觀點顯示:恥辱感可能是導致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的原因之一。

自殺行爲是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的潛在嚴重併發症之一

Vuorio等報道了芬蘭一家醫院的八例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患者均存在無依據的恐懼或堅信自己患有艾滋病。8例患者中,3例出現了自殺行爲。自殺患者均爲已婚男性,儘管抗體檢測陰性,但仍認爲已被病毒感染,並害怕將進一步傳播給其家人或其他與其接觸人士。所有這三例患者均存在既往的婚外性行爲,並將其想象中所患有的艾滋病感染途徑歸因於這一點。從艾滋病恐懼症發病到出現自殺行爲可以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過程。Halttunen 等回顧了芬蘭在1987-88年12個月內所有自殺成功者(n =1397, 均HIV抗體陰性),其中28例(2%)歸因爲“害怕已感染了艾滋病”。其中68%自殺者爲男性,71%爲已婚者。 而15/28例自殺者曾有過危險性行爲。而16例自殺者曾得到HIV陰性的檢測結果,其中6例患者表示不相信該陰性結果。11例 (39%) 患者曾在自殺前被醫生問及是否有自殺的計劃,其中7例患者報告了其自殺的計劃。Etkind根據自殺者留言的證據,指出留言中表達了負罪感和由於無價值的生活或罪惡的行爲而死有餘辜的想法。研究者指出儘管自殺行爲可能與來自於錯誤行爲所帶來的恥辱感有關,但也有很多患者儘管未犯有任何過失,但由於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亦可能產生恥辱感或自我厭惡感。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會採取自殺行爲最初是被很多臨牀工作者高度質疑的,尤其是當患者門診就診時情緒表現平穩,多次實驗室檢查爲陰性結果時。但事實恰恰相反,當這些患者存在較強的恥辱和負罪感時,甚至當患者擔心他們將傳播感染到其所深愛的家庭成員時,自殺行爲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艾滋病恐懼症的治療目前主要依賴於心理治療

直接給予抗焦慮藥或抗抑鬱藥作用尚不肯定。臨牀醫師應注意積極尋找可能存在的潛在精神疾病,從而給予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國內心理醫學發展仍較國外有一定差距,絕大多數患者很難得到或尚無意識主動尋求心理或精神病學醫師的幫助。目前部分患者自發建立的病友聯盟,通過互聯網形式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病情的作用。

結論:文中所提艾滋病恐懼症的臨牀診斷標準僅爲一初步經驗總結,尚待進一步前瞻性研究結果以完善,更需與心理醫學、精神病學專家的探討合作。 臨牀工作者應對艾滋病恐懼症的臨牀特點及潛在嚴重併發症提高認識。耐心解釋宣教、關注並識別患者可能潛在的精神疾病並加強與心理醫學科醫師的合作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艾滋病恐懼症患者自殺表現在臨牀上目前可能並不多見,國外既往研究報道亦主要集中於芬蘭及美國等個別國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當臨牀工作者確診該類患者後,應對此有高度警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