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天寒地凍 中醫教你如何保暖

天寒地凍 中醫教你如何保暖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寒地凍 中醫教你如何保暖

 養足陽氣避免怕冷

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充足睡眠及休息,身體纔有足夠的體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尤其冬天宜早睡晚起,晚上10點睡,太陽出來之後再起牀,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者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儘量不要熬夜。

緩解壓力提高禦寒能力

壓力損耗人的體質,也降低人的禦寒能力。現代人睡眠時間不足,運動量少,工作時間不規律,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血管持續收縮,血液循環變得愈來愈差。因此養生學專家建議,最好有意識地放鬆自己,緩解壓力,比方說與朋友聚聚、聽音樂、學會放輕鬆。

中醫教你身體八部位保暖

雙腳。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於腳,但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往往不足。自身熱能不夠,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辦法是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涌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溼性好。

腰部。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一旦它覺得冷就會立刻“鬧情緒”,男性會腰膝痠軟,陽痿早泄,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因此,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平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頭部。頭爲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頭部還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氣溫15℃時,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氣溫4℃時,佔60%。所以,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餘次,使頭皮微熱,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脖子。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幹,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一旦受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病就會接踵而來。冬天最好穿立領裝,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圍巾,對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膝部。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

耳朵。耳朵體積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很容易散發。外加耳朵皮膚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極易長凍瘡。因此外出一定要給它們“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

鼻子。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後,沿鼻樑、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背部。背爲陽中之陽,如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之邪入侵,耗傷人體陽氣,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給後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服。

按摩穴位幫助身體暖融融

1、肩井穴

按摩肩井穴不但能夠初進血液循環還能夠讓你的肩頸部更加的暖和起來,還可以幫助你緩解頸肩痠痛以及頭重腳輕落枕等等的毛病。

具體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力度不可過重,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有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可過度。

2、神闕

神闕穴是一個長壽要穴,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將我們的雙手搓熱放於肚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按揉至發熱,這樣做可使我們的腹部溫暖,從而使得我們面色紅潤,還可以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等症狀。

3、耳朵

中醫認爲“腎開竅於耳”,冬季經常按摩雙耳,不但能預防凍瘡,還有助於腎臟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以下是三種最常用的方法。

拉耳垂:用兩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發熱,然後向下拉耳垂15-20次。

提耳尖:用自己的雙手捏住雙耳的上部輪廓,這樣適當的進行提拉耳尖,在提拉的時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順便按揉耳尖,等到按揉發熱就可以了。

摩耳輪:用我們的拇指放在耳輪內側,其餘的四指放在耳輪外側,輕輕揉搓2-5分鐘,之後往上提捏,只要感覺到發熱就可以啦。

4、大椎

大椎穴爲“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裏交匯。按摩大椎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暖氣”的總開關。

大椎穴的取法是: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在家中淋浴時,可將淋浴頭對着頸後連續用熱水沖洗,能讓你在寒冷季節感覺渾身溫暖。一般淋浴時間不宜過長(不超過20分鐘),體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酌情減少時間,水溫在40℃左右爲宜。

5、陽池

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它位於手腕背橫紋的中點處。刺激陽池穴,時間要長,用力要緩,兩手交替按揉,可緩解手部冰涼的症狀。

6、勞宮

就在我們的掌心裏,有個勞宮穴,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勞宮穴五行屬火,可採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按摩,每穴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的作用。

7、足三裏

《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裏。”秋冬季節常按揉足三裏,可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

足三裏的取穴方法是: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裏了。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於足三裏,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緩緩揉動。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8、涌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腳,穿棉鞋都暖不起來,我們的腳上也有一個“暖氣”開關,就是涌泉穴。

涌泉穴位於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處,是養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適合腎虛、怕冷、體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建議每天用雙腳掌對搓,或用右手搓左腳,左手搓右腳,堅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體質增強,提高禦寒能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