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24節氣之立春習俗

24節氣之立春習俗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4節氣之立春習俗

今天是2015年2月4日,是立春,立春的“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意味着春天來了,立春在古代是一個重大的節日,關於這個節日有很多習俗,下面我們來看看立春習俗都有哪些?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明清官方曆書中被歸入正月節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爲春天。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爲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爲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爲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

平靜書齋

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裏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裏,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裏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裏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籍《羣芳譜》對立春解釋爲:“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爲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和太歲

拜太歲

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道教文化叢書中稱太歲爲歲星,也指木星。這一命名的得來,主要是因爲我國古代干支紀年的方式是根據木星的公轉時間而制定。干支紀年是由歲星紀年發展而來,從相關天文知識可知,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黃道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爲十二年。干支紀年每個單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爲一個小循環,六十年爲一個大循環,如此循環反覆。干支六十個記錄符號都分別被冠以太歲之名,如甲子太歲、乙丑太歲、丙寅太歲、丁卯太歲等等。中國道教以多神崇拜爲主要特徵,其所尊奉的對象爲主管歲星的神靈,稱太歲神。相傳這六十位太歲神都曾經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朝代託世人間,他們有的是守護疆土、有功於國的將軍,有的是清正廉潔、一心爲民的地方官員,每個人都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楷模和備受世人推崇的學習典範。

六十位太歲神輪流值年,因而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存在着兩位太歲神,一位是本命太歲,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歲;另一位是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因爲干支紀年有刑、衝、破、害等說法,故此太歲神之間也相應存在這種情況。因而每個人的本命太歲每隔一定時間便會出現與值年太歲相刑、相沖、相破、相害等情況,這是需要避忌的。所以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頭上不動土”、“太歲來值年,福禍也纏綿”等說法。

作爲一種傳統習俗,目前“拜太歲”這一活動在我國的北京、廣州、臺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十分盛行。那麼什麼時候是太歲當值之時呢?從古代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那就是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

此外,在道家的資料裏,如果在立春這一天,大家開開心心的過,就象是過年一樣,則象徵着在未來的這一年內,將會有非常好的喜事出現;如果在這一天內,家中比較亂,口舌事非較多,則代表這一年內是非常不順利的。特別是從命理的角度來講,某一屬相在這一年內有什麼病災的話,那麼,如果在立春這一天裏的這個時辰,自己躲起來,不要見任何人和動物,只可看書或靜,方可避過未來一年內的病災、口舌事非。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爲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裏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爲,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爲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衝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係,於是年運更有利。

官方和民俗活動

簡介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爲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爲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爲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爲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臨穎縣誌把立春祭祀稱爲“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爲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爲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爲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爲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爲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上面爲大家介紹了立春的習俗,雖然是同一個節日,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立春吃春捲、蘿蔔則是比較常見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