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橘葉的功效與作用

橘葉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美型男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橘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Jú Yè

【英文名】Tangerine leaf

【別名】橘子葉。

【來源】

藥材基源:爲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以12月至翌年2月間採摘爲佳期,陰乾或曬乾,亦可鮮用。

【原形態】橘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爲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花單生或數朵叢生於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捲;雄蕊15-30,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粒至數十粒或無。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資源分佈: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葉多捲縮或破碎,展平後呈菱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8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都楔形,全緣或微波狀。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光滑,對光可見衆多的透明小油點。葉柄常缺,偶有者,狹翅也不明顯。質脆,易碎裂。氣香,味苦。

顯微鑑別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之間嵌有含草酸鈣棱晶及粘液的圓形細胞。葉肉組織不等面型,柵欄細胞2列,通過中脈。中脈在上、下表面均突出,維管束上、下2個,上方短,平坦;下方較長,淺槽形,其外方纖維斷續排成環狀。纖維壁極厚,胞腔細小,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棱晶,形成晶鞘纖維。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交界處常有較多的大型油室。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棱晶。

【化學成份】橘及其變種的葉中含維生素C。另含多種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和纖維素等等,其含量在開花時較高,果實成熟時漸減少,採摘後又增多。各種橘葉均含揮發油。

【性味】苦辛;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疏肝行氣,化痰散結。主乳癰;乳房結塊;胸脅脹痛;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可用60-120g;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爛外敷。

【附方】①治咳嗽:橘子葉(着蜜於背上,火焙乾),水煎服。(《滇南本草》)②治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一盞服之,吐出膿血愈。(《經驗良方》)③ 治傷寒胸膈痞滿:橘葉搗爛和麪熨。(《本經逢原》)④ 治疝氣:橘子葉十個,荔枝核五個(焙)。水煎服。(《滇南本草》)⑤ 治水腫:鮮橘葉一大握。煎甜酒服。(《貴陽市祕方驗方》)⑥ 治氣痛、氣脹:橘葉搗爛,炒熱外包,或煎服。(《重慶草藥》)⑦ 殺蛔蟲,蟯蟲:鮮橘葉四兩熬水服。(《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橘葉,古今方書不載,能散陽明、厥陰經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

2.《本草匯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按丹溪言,此藥其味苦澀,其氣辛香,其性溫散,凡病血結氣結 ,痰涎火逆,病爲脅痛,爲乳癰,爲腳氣,爲腫毒,爲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

3. 朱震亨:導胸膈逆氣,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

4.《滇南本草》: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症。

【摘錄】《中華本草》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