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分娩的過程的三個階段

分娩的過程的三個階段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分娩過程中,產力、產道、胎兒這三個因素決定了難產的可能性。如果能保障這三大決定性因素,難產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避免。

難產,顧名思義就是在生產中遇到困難。臨牀上表現爲生產過程緩慢甚至停止。難產不僅傷害孕婦的身心健康,而且對胎兒的生命安全也是一種威脅。隨着預產期的臨近,很多夫婦都擔心分娩時遭遇難產。

分娩的過程的三個階段

準媽媽分娩的過程主要可分爲三個階段:

一、是從陣痛開始至子宮頸全開,平均爲十二小時以下,若初產婦超過二十小時、經產 婦超過十四小時都算是過長;

二、是由子宮頸全開至胎兒出生,平均爲兩小時;

三、是寶寶出生至胎盤娩出,一般爲五至三十分鐘。在這三個階段中,任何一個階段不順利導致生產時間過長,都可稱爲難產。

分娩過程中,有四個因素影響着分娩:產力、產道、胎兒以及媽媽的心理狀況。在這四個因素之中有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難產。

因素1:產道

什麼是“軟產道”?

軟產道包括子宮、子宮頸、陰道及外陰等。常見的軟產道異常有子宮畸形(如雙子宮,可發生胎位不正或一側子宮阻塞產道)、子宮肌瘤、子宮頸肌瘤、子宮頸水腫、陰道橫隔或縱隔、外陰嚴重水腫或瘢痕等,均可阻礙胎兒通過。另外,位於盆腔的卵巢囊腫也可阻塞產道,可在行剖宮術時剔除腫瘤。

產道是指寶寶分娩時的“通道”,它主要是由媽媽的骨盆大小以及形狀所決定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骨產道。當然媽媽的軟產道也很重要。兩者中有任何一種異常,都會造成難產。

在產前檢查及臨產檢查中,醫生都會詳細檢查準媽媽的骨盆情況,注意有無異常,以便正確選擇分娩方式。如果在產前檢查中發現產道有問題,準媽媽一定要提前入院,擇期作剖宮術。#p#副標題#e#

因素2:產力

產力就是指將胎兒和胎盤等自子宮內逼出的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子宮肌肉的收縮力量。正常的宮縮有一定的節律性,並且臨近分娩時逐漸增強。宮縮不管是過弱還是過強,都有可能造成難產。

因素3:產婦的心理

除了以上所說的三點外,近年來,有一影響分娩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那就是媽媽分娩時的心理狀況。如果媽媽對分娩中所要面臨的“挑戰”沒有心理準備,或是對分娩過程存在過度的恐懼心理,不能好好配合醫生,那麼在分娩過程中就很容易造成媽媽自己心力交瘁,從而造成難產。

因素4:胎兒情況

寶寶自身的情況在分娩中也很重要。在骨盆和產力正常情況下,如果寶寶在媽媽子宮中的位置不正常(臀位、橫位、複雜先露等,以及頭先露中持續性枕橫位、枕後位、胎頭高直位、面先露、額先露、頦先露等胎位異常)、或者寶寶在宮內生長髮育得過大(體重大於4000克的巨大兒),

以及腦積水、聯體胎兒等畸形兒和先天性有巨大腫瘤的胎兒,這些情況都會影響正常的分娩過程,造成難產的發生,有時還會造成母兒嚴重損傷或死亡,必須早期發現並及時處理。#p#副標題#e#

以上所說的四點因素在分娩時都很重要,有時可能不單隻有一種因素,而是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那麼,我們在懷孕以及分娩過程有沒有辦法來預測或是避免難產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能保障這三大決定性因素,難產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避免。所以,孕媽咪在孕期應遵守以下三項原則:

一、均衡營養,避免進食太多造成胎兒肥胖。

胎兒太大,是現在導致難產的最主要原因。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上都是獨生子,家裏都很寶貝。於是拼命給孕婦補充營養,導致孕婦胖胎兒也胖,給生產帶來很大困難。專家指出:懷孕期間,孕婦的體重增加宜控制在10~14公斤的合理範圍內。如果嬰兒頭部太大(BPD超過10公分),生產將很困難,一旦BPD超過10。5公分,順產將不可能。所以,在孕期只要能均衡營養,保障胎兒發育所需的養份就夠了。

二、定期產檢,降低或消除母體和胎兒導致的難產因素。

產檢的作用一方面檢查母體是否有有關疾病,另一方面檢查胎兒是否發育正常,能有效對整個孕期進行監測,所以還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胎位不正是導致難產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產檢能早期發現,孕婦只要遵從醫囑,積極配合調整胎位,一般能在分娩時正常。如果孕期不做產檢,臨產了才知道胎位不正,對分娩的順利進行以及母體胎兒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孕婦應該定期產檢,及早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三、注重鍛鍊,助力分娩。

有些孕婦本身不愛運動,或者在孕期爲了胎兒安全儘量不運動,這樣是非常不可取的。專家提醒廣大的孕媽咪們,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在孕期應該進行適當的運動。分娩是一項相當耗費精力和體力的運動,孕媽咪們應該爲了順利分娩積蓄能量。

有些孕婦在分娩過程中沒有足夠好的體力來維持,導致分娩時間過長,從而造成胎兒缺氧。所以,在孕期準媽媽們還是多運動運動,加強自己的心肺功能及各方面的身體狀況,爲順利生產打好基礎。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