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推薦給腎虛女患者的幾種食材

推薦給腎虛女患者的幾種食材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時代女性的生活壓力大,工作繁重,長期精神緊張,加上情緒壓抑等,容易造成女性腎虛。那麼你知道《span》腎虛吃什麼補嗎?你知道腎虛怎麼調理嗎?今天小編幫大家總結了推薦給腎虛女患者的幾個食譜,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推薦給腎虛女患者的幾種食材

芝麻

芝麻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腎之佳谷也。

尤其是腎虛之人腰痠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髮,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粟米

粟米又稱穀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

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豇豆

豇豆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

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

《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

《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羊骨

羊骨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爲:“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

《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

唐代《食醫心鏡》還介紹:“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豬腎

豬腎性平,味鹹。唐·孟詵認爲豬腎“主人腎虛”。

《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髒,治耳聾”。水髒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痠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女性腎虛調補的小竅門

中國傳統醫學認爲,腎爲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

腎的精氣從作用來說可分爲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

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後,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腎虛。

多數腎虛的病人和亞健康病人在就診時無法區分,它們有症狀的相似性。

它們的定義都很抽象,都是以一堆症狀來確定。不同點是,腎虛的概念由來已久,一些器質性疾病往往也列入其中。

腎虛有多種,以腎陰虛、腎陽虛最常見。

腎陰虛,表現爲口乾舌燥、皮膚瘙癢、失眠多夢、心情煩躁、腰痠膝軟、手足心熱、耳鳴頭暈等症狀。另外,女子會出現便祕、經少甚至經閉等表現。

腎陽虛,表現爲面色白或黝黑、腰膝痠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風、腹瀉、身體浮腫等。此外,女子會出現不孕、遺尿、浮腫、性慾低下等症狀。

腎虛不等於腎衰竭中醫所指的腎和現代醫學所指的腎臟並不是一回事兒,腎虛並不是腎衰竭,只是氣血陰陽虛弱了,並不會像腎衰竭那麼嚴重而危及生命。

中醫理論認爲,腎主藏精。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也是生長髮育五臟六腑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腎精充足則身體強健,五臟六腑功能正常,腎虛則生命力減弱,各種疾病就會逐漸襲來。

中醫補腎先弄清是腎陰虛、腎陽虛還是腎氣虛是關鍵。因此,腎虛者一定要找正規的中醫師正確診治。

一般說來,腎陰虛者大多臉發紅、五心煩熱。補腎陰虛的藥物多是甘寒藥,如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參等,中成藥的代表是六味地黃丸。

陽虛者則怕冷,四肢發涼,面色蒼白。補腎陽虛藥物多是熱性藥,如附子、肉桂、鹿茸等,中成藥的代表是金匱腎氣丸。

下面這些簡單的小竅門,既可強身健體、預防腎虛,也可作爲腎虛者的輔助治療。

1.常打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最好是清晨在空氣清新的公園內、樹下、水邊進行。

2.每天自我按摩腰部

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分別放至腰部兩側,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爲止。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0下。

3.每天搓腳心

兩手對掌搓熱後,以左手擦右腳心,以右手擦左腳心,早晚各1次,每次搓300下。

4.每天做縮肛運動

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呼氣時,做縮肛動作,吸氣時放鬆,反覆進行30次左右。

5.每天做一套簡易體操(如果有時間,也可連續做多次)

(1)兩足平行,足距同肩寬,目視正前方,兩臂自然下垂,兩掌貼於褲縫,手指自然張開。足跟提起,連續呼吸9次。

(2)足跟落地,吸氣,慢慢曲膝下蹲,兩手背逐漸轉前,虎口對腳踝;手接近地面時,稍用力抓成拳(有抓物之意),吸足氣。

(3)憋氣,身體逐漸起立,兩手下垂,逐漸握緊拳頭。

(4)呼氣,身體立正,兩臂外擰,拳心向前,兩肘從兩側擠壓軟肋,同時身體和腳跟部用力上提,並提肛,呼吸。

總結:通過小編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女性腎虛吃那些最補了嗎?你知道腎虛怎麼調理了嗎?只要你能夠按照以上的食譜來進步,一定可以早日遠離腎虛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