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鞭蟲病病理

鞭蟲病病理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鞭蟲病(trichuriasis)是腸道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常與蛔蟲的分佈相一致,但多見於

鞭蟲病病理

       我國鞭蟲感染的情況是:北方低於南方,臺灣地區感染率可高達60%~90%。兒童感染率高於成人。該蟲成蟲多寄生在人體盲腸中,輕者常地症狀,重者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直腸脫垂、貧血、瘙癢等。

鞭蟲病是由毛首鞭蟲的成蟲寄生於人體盲腸及闌尾部,有時也寄生於結腸、直腸而引起的疾病。蟲卵在土壤中發育 3周成爲感染期蟲卵,人們吞食後,幼蟲鑽入結腸的粘膜下層,成熟後蟲體後部則懸於腸腔內,以便於交配及產卵。輕症患者無症狀或僅有腹瀉,感染重時特別是幼兒可有慢性腹瀉、粘液血便、裏急後重、脫肛、體重減輕及貧血。糞便中找到蟲卵即可診斷。甲苯咪唑等治療有效。

鞭蟲病成蟲的形態前細後粗,外形似馬鞭。雄蟲長30~45mm,後段明顯粗大,大部分捲曲,末端有交接刺。這個交接刺藏在能收縮伯刺鞘內,鞘的末端呈球莖狀,周圍滿布小刺。雄蟲長35~50mm,尾端鈍圓,生殖孔位於體中部粗大部分的前端,周圍亦有很多小刺。消化系統由口腔。咽管細長,管外有桿狀體包繞。村狀體由單行村細胞組成。杆細胞是一種活躍的分泌細胞,每一杆狀細胞都有一開口通入咽管腔,因此杆細胞內可能存在着由細胞內轉運物質至咽管腔的運輸系統。桿狀體的功能雖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杆細胞具有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能分泌消化宿主細胞的酶。事實上桿狀體本身就是鞭蟲的一組咽管腺。咽管與腸相通,肛門位於蟲體的後端。

蟲卵呈紡錘形,大小爲(50~54)×(22~23)μm,在縱軸的兩端各有一個透明的結節,卵殼較厚,由脂層及殼質層組成。外層的蛋白質膜被膽色素染成棕黃色,內層爲真殼透明。卵內含有細小顆粒的卵細胞。蟲卵至人體排出時卵殼內細胞尚未分裂。雌蟲每日產卵約1000~7000個。蟲卵隨患者的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溫度、溼度適宜的條件下經3~5周發育爲感染期蟲卵,人們吞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胃腸道後,感染期蟲卵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在向大腸移行中發育爲成蟲。成蟲一般寄生在盲腸及闌尾,偶爾可在大腸的其他部位寄生。蟲的頭部能鑽入粘膜表層或粘膜下層,從腸粘膜攝取營養。後段粗大部分常常遊離在腸腔中。自吞入感染期蟲卵至成蟲產卵需1~3月。成蟲在人體存活可達5年左右。

病理改變

鞭蟲病成蟲以其細長的前段插入腸粘膜乃至腸粘膜下層,從組織中和血液中攝取營養,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腸壁粘膜組織呈現輕度炎症或點狀出血,亦可見到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少數患者由於腸壁炎症、細胞增生、腸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腫。有學者用51Cr觀察,測得每條鞭蟲使宿主每天失血約0.005ml。所以一般患者不產生盆血癥狀。當重度感染時(即寄生蟲數超過800條)由鞭蟲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另外,免疫學的研究表明,人體感染鞭蟲後可產生一定免疫力。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鞭蟲的桿狀體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來源。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