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運動健身 > 秋季健身如何正確用力

秋季健身如何正確用力

來源:美型男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到了秋高氣爽的時節,與炎熱的夏季相比,人們更樂於做一些健身運動。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但健身過程中一些錯誤的做法卻會導致身體不適。健身也要講究科學、安全的運動方法。

秋季健身如何正確用力

動感單車、跑步機、臺階機均是適合秋季健身的好方法

饒星星告訴記者,在室內健身器材中,動感單車、跑步機和臺階機最受健身者歡迎,三項運動易於普及、易學易練,適合各年齡段的人,也是適合秋季健身的運動項目。

臺階機是根據鍛鍊者在運動時屏幕上顯示的心率、速度、距離、時間和能量消耗等有關數據,及時掌握和調整運動負荷;跑步機,可以根據鍛鍊時顯示的相關數據,將能量消耗的方式控制在有氧運動範圍內,以達到鍛鍊人體心血管呼吸系統等機能的目的;動感單車讓鍛鍊者根據教練所指導的動作,隨着音樂運動,它可以鍛鍊手臂、腿部、腰背部和胸部肌肉,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形式。以上都是藉助於儀器的有氧運動。此外,室內跳繩、打太極、有氧舞蹈等簡便的運動方法也是非常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

安全健身細節決定效果

由夏季到秋季是天氣降溫的過程,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這個時候更需要注意健身的方法,否則就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爲此,饒星星總結了健身前的四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細節,這些細節決定了健身的效果。

細節之一:健身前後多喝水

秋天氣候乾燥,是肝火偏旺的季節,容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脣乾裂、鼻出血、便祕等症,再加上運動時喪失的水分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

饒星星建議,對於運動者來說,運動前後都要多喝開水,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蜂蜜、銀耳、蔬菜等食物。如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爲準則。此外,如進行長跑鍛鍊,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細節之二:防受涼感冒

炎熱的夏天,人們習慣了穿背心短褲出來鍛鍊,但秋季早晚氣溫偏低,若在室外運動要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

饒星星說,若在室內鍛鍊也不適宜穿得太少,應當在熱身過後,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鍊後切忌穿着汗溼的衣服休息或吹到冷風,以防身體受涼感冒。

細節之三:健身要循序漸進不可過度

很多女生因爲夏天減下了體重,希望在秋冬季節也能保持好身材便加大運動量,饒星星認爲這是錯誤的做法。忘乎所以地進行超負荷的體育鍛練不僅不能保持身材,達到保健養生的作用,反而會因此導致身體健康受傷害。

饒星星說,傳統中醫學認爲,人體在秋天處於收斂內養階段,所以健身也要順應這一原則,運動切忌過度,要適可而止。參加一些輕鬆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這樣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體素質。

秋季健身如何正確用力 第2張

細節之四:熱身運動必不可少

饒星星指出,熱身運動是健身前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氣候轉冷,人體各器官系統保護性收縮,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力和伸展性降低,各關節活動範圍減小,再加上空氣溼度較小,使人感到身體發僵,不易舒展。如果不做熱身活動就鍛鍊,往往會造成肌肉拉傷、關節扭傷。所以在秋季進行健身鍛鍊時運動前最好慢跑一會,身體微微出汗時,再拉伸一下全身關節,特別是主要活動的關節,再投身到高強度的健身運動中來。

健身過後需正確休息

健身運動可增強體質,也能預防許多疾病,可謂百利而無一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過後要注意正確的休息方式。

不蹲坐休息

健身運動後若立即蹲坐下來休息,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影響血液循環,加深機體疲勞。該情況多見於那些運動量比較大的活動,如長跑。正確的做法是在每次運動結束後,多做一些放鬆、整理活動,如慢行,舒腿等。

不在大汗淋漓時洗冷水浴

運動後大汗淋漓時,體表毛細血管擴張,體內熱量大量散發。此時若遇冷水則導致毛細血管驟然收縮,易使身體的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疾病。

不“省略”整理活動

每次運動後感覺心力俱乏時,應適宜地放鬆,如徒手操、步行、放鬆按摩等,會有助於消除肌肉的疲勞,快速恢復體力。

不貪吃冷飲

運動時會損失大量熱量,急需補充無可非議。但運動後人體消化系統仍處於抑制狀態,貪吃大量冷飲,極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瀉、嘔吐,並易誘發胃腸道疾病。

不立即吃飯

在運動時,全身的血液進行重新分配,使得胃腸道的蠕動減弱、各種消化腺的分泌也大爲減少,若在運動後不經休息立即吃飯,就容易引起人體消化系統的紊亂和功能性失調,易得病。

不宜馬上洗熱水浴

健身運動後,體內大量血液分佈在四肢及體表,若此時馬上洗熱水澡,就會增加體表的血流量,引起心臟、大腦供血不足,有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