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中醫常識 脾胃虛寒的辨證治療

中醫常識 脾胃虛寒的辨證治療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常識 脾胃虛寒的辨證治療

脾胃虛寒(脾陽虛、胃陽虛)

包括潰瘍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變、白帶過多等病症中具有下述證候者。

主證:脾胃虛弱證候兼有寒象,如胃腹隱痛不止,喜熱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慾不振,食後脹滿、久瀉不止,肢冷乏力。或見尿少浮腫,皮膚黃而暗晦,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細無力。

病機:脾胃虛寒,多爲脾胃虛弱失於調治所治。陽虛生寒,故惡寒肢冷;寒氣凝滯,故胃腹隱痛,得熱得按則寒氣散而痛減。胃陽不足,故食少胃滿。寒飲不化而上逆,故口泛清水;胃氣不降,故呃逆嘔吐。脾陽衰微,水溼不能運化,則久瀉不止,或尿少浮腫,或白帶清稀而多。如寒溼停滯脾胃,膽液與寒溼相結,則膚色晦暗發黃。脈、舌表現均爲陽氣衰微,寒溼停滯之徵。

治法:溫中健脾或溫中散寒。

藥物:

1、溫運脾陽用乾薑、附子,溫脾健胃用益智仁、白豆蔻、砂仁。

2、溫胃散寒:高良薑、吳茱萸、乾薑、丁香。

3、隨症加藥:胃痛加高良薑、香附,肢涼怕冷加附子、肉桂;久瀉加炮姜、赤石脂;呃逆加丁香、柿蒂;嘔吐加陳皮、姜半夏,或加草豆蔻、高良薑、生薑汁;浮腫加炒薏米、茯苓、車前子;食慾差、消化力弱加炒內金、炒谷芽、炒麥芽。

方例:一般選《傷寒論》之小建中湯(芍藥、桂枝、飴糖、生薑、大棗、炙甘草)加減。

胃痛爲主者,用《良方集腋》之良附丸(高良薑、香附)化裁。

脾陽虛爲主者,用《和劑局方》之附子理中湯(加減)。寒重者加肉桂,寒溼重者加蒼朮、茯苓。

中醫書籍中,人們常常將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香砂養胃丸證統稱爲脾胃虛寒(中焦虛寒)證。這四個方症雖然相似,均表現胃痛喜溫喜按,或飢時痛甚、得食暫緩。不思飲食,乏力、苔薄白、脈虛等共同症狀。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視的小異。

中醫中藥治療:同治脾胃虛寒症,脾胃同治,其脾胃乃安,其中中藥治療代表爲:胃用中藥蜜漿,秉承脾胃同治的原理,療效明顯,中醫治療的典範。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溼、氣鬱,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閟,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爲辨證要點。

理中湯症,乃中陽不振兼寒溼,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痛比前症爲重。痛甚於脹是辨症要點。

小建中湯證,系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幹,大便正常或稍幹,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徵象並存,以痛喜重按爲辨證要點。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虛寒症,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屬陰陽兩虛者用小建中湯,爲溫潤法(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亦屬此列);理中湯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則溫中之力更強)爲代表方,若小建中湯證誤用理中湯則溫燥傷陰;若該用理中湯反錯投小建中湯,則柔潤戀寒溼。同樣,理中湯誤用於香砂養胃丸症,則不能健脾袪溼、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臨症當辨析無疑而後用之,方能藥症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