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慢性胃病調養

慢性胃病調養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氣機不暢、氣化失司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機

慢性胃病調養

慢性胃病,多屬中醫的“胃痛”、“痞證”範疇。其形成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兩方面。本虛表現在肺、脾、腎三髒氣虛或氣陰兩虛,其中以脾虛更爲突出;邪實有水溼、溼熱、瘀血、濁毒四個方面,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先天稟賦怯弱、臟腑虛損、衛氣失固者易感風溼、風熱、溼毒之邪,邪氣久蘊不去,則蘊久化熱,熱傷脈絡、血溢脈外,而爲瘀血,溼熱毒夾瘀,加之熱耗陰精,水溼不化、閉遏難出,使溼熱瘀互結臟腑經絡,使本病呈反覆發作、纏綿難愈之頑疾。由於脾腎虛損,脾失健運,不能正常運化水溼,水谷精微不化;氣機升降出入失調,氣機逆亂,血行瘀滯、濁毒壅塞,水溼濁毒又反傷脾胃,形成因虛致瘀、因瘀致虛、虛實夾雜之惡性循環。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氣虛則氣機升降失常,中焦失健,加之患者多有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易疲勞、情緒躁動等現象,故多有肝氣鬱結反乘脾胃,中焦氣機鬱滯,脾失健運,正氣不得復;氣血、津液鬱滯不暢,而致氣機逆亂、氣化不利、臟腑功能失調。

扶正祛邪、調暢氣機爲慢性胃病的主要治法

慢性胃病以正虛邪戀爲特點,臨證時要權衡標本緩急、虛實兼顧,立方遣藥要以補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氣機,以調理臟腑功能及調暢逆亂之氣機,使陰平陽祕,元氣生生不息

★平補緩攻,動靜相宜

抓住慢性胃病“正虛邪戀”的病機特點,單純補益或補益太過,溼熱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溼熱毒瘀滯留加重,使氣機升降受礙,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肝氣不疏,導致正氣更虛;若攻伐太過,溼熱毒瘀雖祛,而元氣大傷則氣機升降出入無力,體虛不復,導致疾病難愈。因此在治療上,採取補益脾、肺、腎之平補,清利溼熱、活血化瘀之緩攻。補益多用黃芪、黨蔘、白朮、茯苓、山藥、大棗、甘草、枸杞子等平補之劑,而且加用雞內金、砂仁以防止補益太過而致氣機壅滯或礙胃,用之取其補而不滯之功效。此即《內經》“動靜相召”之義。所謂動藥,是指藥中善於行散走竄之品,靜藥是言藥中具有補養助益之能者。以補配消,以塞配通,即是在靜藥之中適量加入動藥,既行補之滯,又增補益之力。清利溼熱多選用黃芩、黃連、黃柏、公英、敗醬草、藿香、佩蘭、香薷等清利之品,活血化瘀多選用丹蔘、桃仁、莪術、元胡、五靈脂、三七、白芨、蒲黃等,以達到清利溼熱、活血化瘀、祛邪而不傷正。順氣消脹多選用陳皮、枳實、厚朴、腹皮等,行氣止痛多選用香附、木香、元胡、鬱金、青皮、佛手、香櫞等。總之,平補緩攻,動靜相宜,以協調人體陰陽,和暢氣機,方能達到正虛得補,邪去病卻的目的。

★疏理肝氣、調理氣化

慢性胃病以正虛爲主,存在溼熱毒瘀等病理產物,治療時,應注意疏肝氣、健脾氣,以達到“氣行則水運”之目的,使樞利之氣機得以調暢,五臟六腑功能得復。

肝的特性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根據臨牀所見,慢性胃病常因肝氣鬱結,反乘脾胃而致病情反覆發作,又因久病不愈、氣機不調而致肝氣不得舒暢,使病情逐漸加重。在治療慢性胃病時,辯證審因,在大隊扶正固本、清利活血的藥物中酌情加入疏理肝氣之劑,多采用柴胡、川楝子、陳皮等。此類藥物多性溫味辛,既可通達氣機,又能醒胃悅脾,若只清利、活血,不懂行氣,則如同死水,邪實終難以祛除。但芳香藥物施之不宜,有化燥傷陰之虞,爲醫之忌,故應用芳香理氣藥物時,往往結合病情,巧妙構思,佐以酸甘生陰之品,除燥防烈,如陰虛者加生地、沙蔘、石斛、白芍、甘草等。

總之,治療慢性胃病,以補益脾腎、疏理肝氣爲契機,剛柔相濟,佐使相宜,重在調理氣化,使病勢迎刃而解,謂“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