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掌握肝炎防治的新動向

掌握肝炎防治的新動向

來源:美型男    閱讀: 6.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掌握肝炎防治的新動向

早期肝硬化可以實現逆轉

近日,在乙肝治療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4006研究公佈了10年隨訪的結果。作爲目前針對早期肝硬化患者隨訪時間最長的研究,這一歷時10年的隨訪數據顯示:堅持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不僅可使肝纖維化得到顯著改善,甚至可使個別患者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轉。

早在2004年,全球多中心前瞻性4006研究就在全球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公佈了3年研究的結果。這一結果使全球醫生首次認識到長期抗病毒可明確延緩疾病進展。

本次最新發布的10年隨訪結果顯示,16例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經過10年前後兩次肝穿的患者中,有12例(75%)達到了組織學改善,83.1%的患者未出現疾病進展。這從組織學改善角度再一次證明了長期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終身教授、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名譽主任委員翁心華教授在評論4006研究的這一結果時重點指出:“首先,肝硬化人羣相對於乙肝患者人羣就很少。第二,針對肝硬化治療的跟蹤性、集中的隨訪可謂相當難得,而能擁有16例10年前後兩次肝穿結果的隨訪案例更是罕見。第三,所有的肝穿結果都是集中到權威病理學專家獨立讀片的。這三點綜合證實了4006研究10年隨訪結果的珍貴性與難得性。”

上海市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青教授則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告訴公衆無論是肝硬化還是慢乙肝治療都應堅持長期抗病毒治療。慢乙肝患者在選擇初始抗病毒治療時既要綜合考量效果、用藥安全性,也應考慮用藥費用等諸多因素,真正做到“量體裁衣”,分型診治。#p#副標題#e#

[乙肝篇]

持久免疫也很關鍵

衆所周知,乙肝病毒非常頑固,一旦失去藥物控制就會以極快的速度複製增長。那麼對於一部分已經停藥的患者,如何在沒有藥物干預時加強免疫控制呢?

在近期舉辦的2010第20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莊輝院士表示,從發病機制來看,乙肝病毒之所以久治不愈,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機體缺乏有效的免疫控制,如果調動了有效的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被感染細胞有可能獲得持續清除。因此專家表示慢性乙肝的治療僅僅依靠單純抑制病毒是不夠的,實現持久的免疫控制也很關鍵。聚乙二醇干擾素a-2a相關數據顯示,由於這類干擾素具有雙重抗病毒機制,可使大三陽、小三陽患者均獲得停藥後持久的免疫控制。做到在抑制病毒複製的同時,激發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從而使機體在停藥後仍具有抗病毒能力。

[丙肝篇]

多花一分鐘

丙肝的潛伏期可以長達20年至30年。如果沒有儘早採取治療,丙肝患者發展成嚴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可能性會遠遠大於乙肝。這已是鐵一般的事實。遺憾的是,公衆甚至一些非感染科領域的醫生對於丙肝的認知嚴重不足。致使我國丙肝漏報率高達52%。基於此現狀,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了一項全國丙肝會診計劃。旨在加強對大衆及非專科醫生丙肝防治知識普及,在院內建立促進多科室間協作的會診流程。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王釗副理事長在啓動會議上表示,這個項目的亮點就是啓動了“一分鐘領航行動”,呼籲醫生在日常門診時間多花一分鐘的時間與患者溝通,對於那些有與他人共用剃鬚刀習慣、曾經接受過有創檢查、曾經接受過文身、有過輸血史或吸毒史等丙肝高風險人羣進行丙肝知識的科普宣教。並鼓勵這些羣體前往醫院專科接受專業檢查,以排除疾病風險。如果早期丙肝患者在確診後能夠接受正規治療,其治癒率可達70%-80%。目前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方案是中華醫學會推薦的慢性丙肝首選抗病毒治療方案。#p#副標題#e#

多測1毫升

你知道嗎?1毫升的血液就足以使丙肝病毒原形畢露。然而,很多人對丙肝的警惕性不及乙肝那麼強,致使大多數人沒有形成主動去醫院做丙肝篩查的意識。事實上,多做一次專業的血液檢測,也許就能拉遠你與丙肝的距離。

針對這個現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張欣欣教授在近日舉辦的一場丙肝知識分享會上指出,確認丙肝不能單單靠發現症狀,因爲丙肝早期臨牀症狀十分隱匿。儘早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測纔是上策。

通常來說丙型肝炎的主要檢查方法包括血清生化學檢測、丙肝抗體檢測、丙肝病毒RNA檢測以及肝臟病理學檢查。血清生化學檢測主要是反映肝臟炎症反應情況。丙肝抗體檢測是用於診斷丙肝的最重要手段,適用於高危人羣的篩查,也可以用於丙肝感染者的初次篩查。因此,血清生化學檢測和丙肝抗體檢測是高危人羣應該考慮的檢測項目。

專家解釋,如果檢測結果是丙肝抗體陽性而丙肝病毒RNA陰性,說明曾經感染過丙肝,機體已經清除了病毒或者病毒滴度低,不需要治療,只要定期隨訪觀察即可。如果丙肝抗體和丙肝病毒RNA檢測均爲陽性,則可明確是丙肝患者,需要積極治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