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全國1.37億患有不同精神障礙

全國1.37億患有不同精神障礙

來源:美型男    閱讀: 8.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全國1.37億患有不同精神障礙

才華橫溢的壯年記者跳樓自殺,年收入百萬的公司財務總監燒炭自殺,政府部門廳局級幹部跳河自殺……近年來,抑鬱症不再是一個令人陌生的醫學名詞,而成爲時常見諸報端的“生命殺手”,帶走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其中既包括事業有成、前途看好的官員、企業家、學者等社會知名人士,更有無法面對競爭壓力的大學生以及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但與日益肆虐、不斷蔓延的抑鬱症高發勢頭相比,目前我國對抑鬱症的治療和干預卻顯得相當乏力:患者在心理門診渴望得到心理疏導,卻每每面對“只開一堆藥”的匆匆結局。而全社會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懷和撫慰,也停留在相對無知的原始狀態,使得身陷病情困擾的抑鬱症患者更加無助和絕望。

“尷尬”如何破?“歧視”如何解?面對抑鬱症的不斷肆虐,還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才能敲響防治警鐘?

肆虐:全國1.73億人不同程度患有精神障礙

8月13日,《南方週末》前調查記者朝格圖跳樓自殺。據悉,朝格圖生前曾飽受抑鬱症的困擾。

7月中旬,剛過50歲生日的華碩CFO張偉明在臺灣駕車時將炭盆燃燒,躺在駕駛座死亡。張偉明的妻子表示張偉明患有抑鬱症,長期接受治療。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爲主要臨牀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一些患者因情緒消沉,呈現悶悶不樂、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的反應,甚至自殺企圖或行爲。

抑鬱症被稱爲精神科的“感冒”,有統計顯示,70%的人一生中至少體驗過一次抑鬱心境。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11%,有3.4億抑鬱症患者,已成爲世界第四大疾病,而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爲僅次於心臟病的第二大疾患。

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高壓力、高強度的社會工作節奏,加上心理疾病常識的不夠普及,近年來中國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持續高發。據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介紹,目前中國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達17.5%,約有1.73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礙,其中抑鬱症是重要組成部分,不乏患者因病自殺身亡。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教授王哲指出,抑鬱症損傷的是細膩、精華的心智功能,即腦力勞動的強度越大,抑鬱症的損傷程度越高。“在目前社會節奏快、社會壓力大以及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的情況下,需要人們高功能的心智活動也逐漸加強,抑鬱症對人們的損傷程度越發得以彰顯,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尷尬:臨牀治療中輕心理疏導、重藥物治療

“我想要的是和醫生傾訴解開心結,不是塞給我一大堆藥讓我吃。”一位大學生抑鬱症患者小麗(化名)表示,去醫院看病時醫生讓她做一份人格量表,就據此開藥,根本不聽傾訴,“心理醫生簡直像藥店售貨員”。

王哲表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必要時藉助儀器治療,才能達到較爲理想的診療效果。“臨牀上單純藥物治療有效率在60%,但雙管齊下可達到75%。不過目前中國抑鬱症患者還是以接受單純藥物治療爲主。”

心理醫生作爲心理疾病診療的“王牌軍”,“重開藥輕診療”已成爲臨牀多發現象,開大處方的情況也難以避免。

按照心理診療常規標準,單例病人首診時間應達到 40分鐘,複診時間至少20分鐘,綜合算來一位心理醫生一上午不上廁所不休息,接診數也不應超過10人。然而記者瞭解到,有些心理醫生在出門診時一上午能看30多名患者,大量壓縮問診時間,也被一些患者吐槽“除了開藥積極,剩下啥都不問”。

“一方面與醫生趨利心理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醫療服務收費標準的不合理。”王哲告訴記者,心理醫生“話療”一小時收費60元,且服務費要悉數上交給醫院;而開藥的話,5分鐘就能開出幾百塊錢的藥,其中還不乏帶有“回扣”的藥品。“在三甲大醫院,一個有處方權的門診醫生,如果快節奏看病,一天的藥品回扣都能有1000元。”

遼寧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何茹告訴記者,自己曾接診一位大學生患者,4小時“話療”收費198元。“繳費時患者以爲自己眼睛花了,特地跑回來問我‘怎麼收費那麼低’。現在市面上普通心理諮詢師都一小時200至500元。”

正是這種收費的不合理,使大量醫生選擇棄用心理治療,導致部分抑鬱症患者的治療不夠全面有效。“尤其是三甲大醫院,提供心理治療都是年輕醫生和實習學生,副教授以上的基本都不去做,認爲服務價值和個人尊嚴不匹配。”王哲表示。

王旭梅教授說,與大量患者需求相比,目前中國醫院設立心理科室數量較少,且多以門診形式爲主,開闢住院部門的則更少。以瀋陽爲例,目前只有兩家醫院開設心理病房。然而實際上嚴重心理疾病患者與其他重症患者一樣,都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據瞭解,心理病房屬於勞動密集型,人工耗時多但是費用低,在醫院相對邊緣化,大部分醫院設立病房的積極性也不高。王哲表示,醫院如果設置住院病房,精神醫學科的效益是平均醫院效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很多醫院權衡後選擇不設立。“即使是精神科門診,效益也達不到醫院的要求指標,醫生績效只能拿平均獎。”

瓶頸:人才奇缺+諱疾忌醫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王剛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雖然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在6%左右,但50%的抑鬱症患者經過治療後症狀能夠消失,社會功能能夠恢復。

然而,與充滿治癒希望相對的,卻是診療人才的奇缺。王哲表示,中國臨牀醫生約270萬,其中從事精神科的只有2萬多,還不到總額的1%。“然而從醫療體系的社會經濟負擔來看,中國目前精神疾病要花掉社會經濟資源的10%以上,人才配置與社會實際所需嚴重不匹配。”

而不受重視、收入偏低等原因,也導致大量心理醫學人才流失。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行主任費立鵬表示,目前中國接受正規系統訓練的心理學工作者中,只有20%左右從事一線應用治療工作;而美國接受正規訓練的心理學工作者有20萬人,90%都活躍在一線應用治療領域。

目前在心理診療行業多見的“速診醫生”和“光開藥醫生”,也容易引發心理疾病患者的不信任,進而從臨牀脫落到社會,面臨非正規諮詢耽誤治療的風險。

針對這些困局與“尷尬”,何茹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宜加強對醫生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醫生治療費和服務費,促其合理使用藥物,重視心理治療手段。“建議加快開放心理醫生多點執業,引入民營資本擴大設立心理病房,避免增加醫院擴建和壓縮其他科室風險。”

除此之外,民衆對於心理疾病的偏見和恥感也成爲延誤治療的重要因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公衆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五成,導致首診誤診率較高。而“談抑鬱色變”的現狀,也使民衆戴着有色眼鏡審視患者,患者自己也易諱疾忌醫。

王哲告訴記者,精神科醫生雖然也可以開病假條,但患者卻大多要求骨科、傳染科等其他科室替開,因爲怕受到單位和周圍人的歧視。“其實學生羣體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羣,但我在教育部門查看病假資料時發現,極少有寫着抑鬱症的病假條,更多都被肝炎、骨折等原因代替。前來就診的孩子家長,也很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歧視。”

專家建議,在全社會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認知程度,同時完善心理科室的會診和轉診機制,減少心理疾病的誤診率。“建議有關部門可完善彈性工作制,安排合理的休假制度,讓精神也可以適度休息,避免過勞致病。”王哲說。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