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人際心理 > 抑鬱症 不只是精神障礙

抑鬱症 不只是精神障礙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抑鬱症 不只是精神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7月14日發佈的《2014年精神衛生地圖集》顯示,全世界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精神障礙。全世界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臨精神健康的困擾;而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約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療。

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爲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世衛組織的研究也顯示,全球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約爲11%。抑鬱症的疾病負擔已經位列全球疾病總負擔的第四位,預計2020年其疾病負擔僅次於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總負擔第二位。

爲傳遞精神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知識,普及科學、正確的精神疾病治療及康復理念,由健康報社、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共同主辦、靈北公司支持的“精神衛生科普教育行動”近日在京啓動。據悉,首批來自全國的24位精神學科醫生成爲此次科普行動的特聘專家。

抑鬱症:侵害全身各系統的疾病

過去,人們常常把抑鬱症說成是“心靈感冒”,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在會議中談到: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抑鬱症不是單純的情緒病,而是全身各系統的疾病。是全身各系統都開始停擺或者是出現了問題,心臟、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都出了問題,患者或許會出現軀體不適、食慾不好、睡眠不好、胸悶、氣短等症狀,並有非常嚴重的疲勞感,對這樣的症狀我們需要做更精細的區分。”

抑鬱症給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也非常大。於欣教授說:“我們評價疾病負擔不但是疾病可能造成的對壽命的減少,可能會造成過早地死亡;最重要是殘疾,抑鬱症造成的殘疾是非常嚴重的,因爲抑鬱症很容易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或者無法完成工作和社會功能。”此外,患者看病、住院對於財力、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治療難點:患者往往不自知 專業醫療資源少

年來,隨着政府、媒體及各方的大力宣傳及相關項目的開展,抑鬱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認知情況在中國有了逐步好轉,但是“患者不自知,醫生也難識別”的現狀還很不容樂觀。

“抑鬱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尋求幫助,其中一半到醫院看病,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診,其他都認爲自己患的是軀體疾病。”教授說,精神科就診的抑鬱症患者只有大約10%是首次就醫,即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需要精神科幫助。其他都是多次在綜合醫院各科就診,病情遷延不愈,最後轉診來到精神科。

與數量龐大的患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僅有精神科醫師2萬多名,專科醫療資源短時間內無法迅速增加,已成爲目前公共衛生建設面臨的嚴峻問題。在臨牀中,接觸抑鬱症患者第一關的往往是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的醫生,但是由於醫生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高,導致患者經常被漏診。而抑鬱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會導致抑鬱症慢性化,或者發展成爲較難治性病症,嚴重者還會出現明顯的功能殘疾,甚至自殺行爲。

公衆對抑鬱症的認識誤區還體現在用藥方面,認爲即使患病,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控制抑鬱症,而不需要尋求專業醫生及藥物治療。很多抑鬱症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擔心吃藥成癮或人會變傻,對藥物有恐懼心理。於欣教授表示:“抗抑鬱藥物絕不會成癮,一些抑鬱症患者出現腦部功能衰退,並不是藥物引起的,是疾病本身對大腦造成的損害。抑鬱症不能拖延、迴避治療,拖延時間越長,造成的損害越大,經過合理治療,抑鬱症是能夠痊癒的。”

童年經歷影響心理健康 貧困是致病高危因素

對於造成抑鬱症的原因,於欣教授認爲,很多病根可能起源於童年。“如果童年期間受到虐待或者父母的忽視,都可能會對其一生的心理狀況造成影響。我們發現在出生到一歲的時候母親的密切的呵護,包括皮膚的親密接觸、眼睛的對視,母乳的餵養等對孩子產生安全感建立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出生到一歲的時候沒有母親在身邊的照顧,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他們將來長大以後罹患抑鬱症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很多。”此外,如果童年時期是由父母之外的人來帶養,這些孩子將很可能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就是一個極爲令人擔憂的羣體。

此外,國際上有研究顯示,抑鬱症的高危人羣是女性;然而於欣教授提出:在中國,農村人口更加高危。“因爲抑鬱症往往侵害的是社會經濟水平等差的人,並不是說時尚人士才得時髦的抑鬱症,而是碰到突發事件沒有更多能力應對的羣體。”

麻省理工大學曾做過一個幫助改善貧困狀況的項目,資助如埃塞俄比亞、孟加拉此類貧困地區,除資金幫助外還教授他們工作及生活技能,評估結果顯示,在貧困狀況得以改善之後,他們的精神衛生狀況也有了顯著提升,包括安全感、焦慮度以及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因此,改善貧困同樣可以促進精神健康、改善抑鬱情緒。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