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內鏡下的大腸癌早期診斷

內鏡下的大腸癌早期診斷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病變形態的認識

特殊染色及放大內鏡,爲提高大腸癌診斷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對於病變形態的改變,要有新的認識,如血管紋理不清,或消失、黏膜發紅、粗糙、蒼白、無名溝中斷、病變周圍白斑中央凹陷、腸壁輕度變形等凹陷型及扁平型形態改變,在內鏡檢查中,必須高度重視。因爲凹陷型及扁平型,較隆起型大腸腫瘤,癌變檢出率更高,惡性程度更高。有資料認爲[15],平坦型腫瘤即Ⅱa、Ⅱb、Ⅱc,在開始發生時就可能是癌症。LST(側向發育型腫瘤)合併大腸癌佔8.4%~52.5%,良性LST在3年內可發生癌變,對隆起型腫瘤,由腺瘤發展成癌要經過5~10年左右。因此,對這些輕微病變的改變,都應該當成疑癌病變進行染色內鏡檢查,或對黏膜下的病變輔以EUS檢查。 

內鏡下的大腸癌早期診斷

2 特殊染色

對微小病變標本組織進行染色,根據色素的種類及作用機理可分爲:對比法,染色法,色素反應法,熒光法。最常用爲前三種。染色前應吸盡病變周圍的瀦留物,清洗需要染色的部位。用微溫清洗液,因爲,冷水易刺激黏膜,致病變部位黏膜皺襞收縮,腸蠕動增加,不利於觀察;沖洗時,應沿着病變邊緣衝擊,使清洗液自然形成水流沖洗病竈。避免直接衝擊病變部位,誘發出血,影響染色及觀察。通常使用0.4%靛胭脂作爲大腸黏膜染色劑,靛胭脂主要能顯示黏膜凹凸的變化,爲非黏膜吸收性染料,當染色效果不理想時,可反覆使用,以獲得最佳效果。但是,再次染色前,應先沖洗乾淨黏膜表面的染料。

3 放大內鏡

放大腸鏡的使用,達到分辨病變微細結構、腺體形態甚至細胞結構改變的目的。目前,一般放大內鏡可放大成像200倍。這種放大內鏡檢查的目的,是通過觀察腺管開口類型及變化確認病變。已接近組織學診斷,對錶淺型病變包括Ⅱc病變的定性診斷很有幫助。而比較新的兩種結腸鏡檢查技術:細胞內鏡(en-docytoscope)和顯微內鏡(endomicroscope),其分別達到對細胞擴大1125倍及對內鏡成像放大1000倍,前者可見細胞核和細胞結構,後者可看細胞和亞細胞結構。對炎症性腸病癌變的診斷率與金標準比較,準確性達到90%。但是單純使用放大內鏡檢查,對平坦型和淺凹型腺瘤易漏診。這類腺瘤較之隆起型病變,癌變時間早,惡性程度高,進展速度快。

4 超聲內鏡

超聲內鏡(EUS),尤其是20Hz超聲內鏡及其超聲探頭的開發,使其對黏膜病變的辨別能力大大提高,在常規內鏡檢查的基礎上做EUS,可顯示黏膜面及黏膜以下各層組織的變化,根據癌腫瘤的影像學特徵,判斷癌的浸潤深度。如黏膜內癌(m癌)、黏膜下層癌(sm癌)。固有肌層癌(pm癌)、漿膜層癌(ss,s癌)。對結腸的平坦型病變,常規觀察難以確認,選擇超聲內鏡輔助觀察,可以確定病變起源於腸壁的哪一層,或病變浸及的深度和範圍。有報道,EUS對黏膜下腫瘤和腸外壓性隆起診斷率均爲100%,明顯高於單純腸鏡檢查(43.48%和43.75%)。EUS對黏膜下腫瘤的診斷與病理的符合率爲97.97%。

5 染色放大內鏡

染色放大內鏡是目前公認最先進而實用的技術。採用染色與放大內鏡技術結合,在內鏡檢查中,可以看到過去沒有觀察到的病變微細結構,尤其是大腸平坦型病變。對病變判斷的準確性得到明顯的提高,也大大地提高活檢或內鏡下病竈完全切除的準確率。有資料顯示,普通結腸鏡、放大腸鏡,辨別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準確性分別爲68%、92%,染色放大內鏡區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到98%和92%。檢查大腸癌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普通結腸鏡爲80%,染色放大結腸鏡爲90.9%。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可見染色放大內鏡是目前檢查大腸疾病,尤其是早期診斷、鑑別診斷大腸癌的技術,已經處於領先位置

6 腸鏡操作方法

醫生操作腸鏡的熟練程度及採取的方法,對檢出的結果有較大差異。專家認爲:應採用單人操作法,使腸鏡操作動作更協調,能更加準確地觀察病變的細微結構。國內95%的醫生採用雙人操作的落後方法,應儘快淘汰;腸鏡檢查進鏡時間3~5min,退鏡不少於7min;每一腸段,反覆進退鏡觀察不少於3次;應儘量正面觀察,反覆地吸氣、充氣,有利於消除盲區,尤其是皺襞後面不易觀察的病變;放大內鏡,應從低放大倍率開始,逐漸擴大到最大倍率觀察,利於病變性質的判別。

7 規範內鏡檢查

綜上所述,內鏡檢查已經具備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技術水平,但是,如何在臨牀檢查中,推行、發揮先進技術,關鍵在於:規範檢查的各個環節(如操作流程),對病變的認識,採取的方法能否達到最佳的技術結合,發揮出內鏡診斷應有的技術水平。同時應將染色放大內鏡作爲內鏡常規的檢查診斷技術。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內鏡早期診斷大腸癌的水平。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