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破解血荒應打破“旁觀者效應” 完善獻血機制

破解血荒應打破“旁觀者效應” 完善獻血機制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年冬季都是獻血的“淡季”,但遭遇如此嚴重的血荒,還是讓我們感到措手不及。從依靠“陌生人社會”的公益獻血,退回到“熟人社會”的患者自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無獨有偶,就在昆明出現血荒的同時,其他一些城市的血液供應也拉響了警報。據報道,目前北京血液中心庫存量爲6000袋左右,僅爲標準庫存的50%;南京、威海等地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血荒,醫院的一些病人面臨着擇期手術的無奈。我國自1998年10月1日起實施無償獻血至今已有12年,但從各地頻頻告急的血荒來看,一個足以滿足社會需求的穩定獻血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破解血荒應打破“旁觀者效應” 完善獻血機制

從表面上看,冬季血荒主要是兩個因素造成的。其一,天氣寒冷,獻血又要脫衣挽袖,一些市民怕麻煩而不願去獻;其二,大學生是獻血者的主體,在很多城市可以佔到一半的比例,等到寒假學生回家,供血源就出現緊缺現象。然而,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有必要進一步追問和反思:爲什麼僅僅是一個脫衣麻煩,就會輕易澆滅公衆獻血的熱忱?爲什麼大學生之外的社會羣體,不能更多地站出來奉獻愛心?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被稱爲“旁觀者效應”,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如果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從某種意義上講,頻頻出現的血荒,就是“旁觀者效應”困局。很多人並非沒有愛心,冷酷無情,他們在遇到車禍等需要用血的個體事件面前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但面對常規獻血,公民意識和責任感被稀釋,產生一種“我不去獻,也有別人去獻血”的集體無意識。

無償獻血12載,各級各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宣傳獻血有益身體的醫學知識,加強採血安全性保障等等,但對民衆責任感的培養缺乏足夠重視。按照我國《獻血法》的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可以免費使用其獻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不過,授血者必須先繳納各種費用,然後再憑藉有關手續辦理費用減免,整個過程之煩瑣、操作之不便,讓不少人感到自己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此外,獻血管理和使用沒有做到公開透明,“血站人員收入不菲”、“血漿澆花”等負面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更打擊了獻血者的熱情。

正如白巖鬆所言,“我們要被迫地感謝一下血荒”,從長遠的眼光看,如此嚴重的血荒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它可以引發整個社會的反思,從打破“旁觀者效應”着手,進一步完善獻血機制。首先,採取更多的鼓勵性措施,加大對獻血行爲的回報力度;其次,擴大宣傳,積極開拓新的供血羣體;此外,加強信息公開,爭取讓每一份獻血的去處爲公衆知曉,滿足獻血者的知情權,使其感受到愛的傳遞。只有當我們每個人摒棄旁觀者心態,真正把自己當做這個愛心社會的一分子,血荒纔不會重演。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