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海南1千人6人患抑鬱症 揭抑鬱症高發年齡

海南1千人6人患抑鬱症 揭抑鬱症高發年齡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9月16日晚上,演員、歌手喬任樑在上海意外死亡,年僅28歲。他的公司發表聲明,去年在繁重的工作中,遇上外界種種對喬任樑不實的報道和重傷的話語後,他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讓這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結束了原本怒放的生命。悲痛之餘,抑鬱症再次引發大家的關注。

海南1千人6人患抑鬱症 揭抑鬱症高發年齡

喬任樑的死亡,輿論並沒有放過抑鬱症這個“兇手”,開始口誅筆伐“兇手”的同時,卻發現,在中國,抑鬱症正在遭受折磨的約6100萬人,而在全世界,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3.5億人。事實上,有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柳葉刀》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爲17.5%,其中抑鬱障礙人羣比重最大。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抑鬱症將在2020年成爲全球最爲流行的疾病之一。

記者瞭解到,在2011年,海南省安寧醫院曾做過一項全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抑鬱症的患病率是0.6%,即一千人當中就有6個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20歲至60歲年齡段抑鬱症高發

7年前,小林的大學室友因重度抑鬱症跳樓自殺,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7年,但是這一件事,在她的心裏成爲不可磨滅的慘痛回憶。

“那時候她每天醒得很早,早晨四點多就起來了,她說她睡不着,身體開始消瘦,後來才知道,這是抑鬱症的症狀,可是當時我們太無知了。”小林回憶說,大四剛開學,她的室友回來晚了幾天,回來後的第二天傍晚就不見了,室友的父母打來電話,稱她的室友患上了抑鬱症,“我們找了她一夜,也報警了,到了第二天,有人說在一個小區撿到她的手機卡,我們到了那個小區後,小區的居民告訴我們,凌晨一點多有個女孩跳樓自殺了,我們等警察來辨認相片,是她。”

經歷了這件事後,小林翻閱了大量關於抑鬱症的書籍,才發現抑鬱症對人心理的危害,並不亞於一些生理疾病的危害。但小林表示,在大學四年間,她並沒有接受過一次心理輔導,對於心理疾病的瞭解,更是少之又少。

解放軍第187醫院心理科醫生吳寧表示,在他接診的患者當中,學生羣體的比例佔約30%。30歲至50歲的人羣,約佔50%。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症的主要疾病負擔呈現的年齡段是20歲之後,60歲之前。20歲至60歲正是創造力、工作能力最強,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最高的一個年齡段,精神疾病更多地累積在這樣一個年齡段,會給社會、個人、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和負擔。

國人關注生理疾病忽視心理疾病

在當今,國人普遍關注於生理疾病,但是卻忽略心理疾病,這導致心理疾病患者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於這一觀點,吳寧表示贊同。他表示,上世紀,我國人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貧窮、資源也匱乏、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國人需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到了20世紀,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溫飽已經不成問題,這時,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生理健康上。“這也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某一時期,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全世界都在遵循這一規律。”

“在抑鬱症患者當中,80%的爲輕度,20%的爲重度”,吳寧表示,輕度抑鬱症患者多數選擇在家默默承受,不曾踏進任何醫院。即便被醫生診斷出抑鬱症,患者願意接受治療的人數也不到10%,原因之一就是患者和患者家屬有着強烈的“病恥感”。而20%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是因爲實在無法忍受,纔會到醫院進行治療。

吳寧表示,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着生活競爭壓力的提升。在一些發達城市,市民對於心理諮詢的需要,也正在提高。

《2016年心理諮詢行業報告》顯示,近5年來,大衆對心理諮詢的需求逐年上升。2016年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3倍。其中2014年至2016年的兩年間,增長了兩倍。而心理需求最多的城市分別爲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國內大都市。

在各年齡層心理諮詢人數的比例上,20歲至29歲人羣的心理諮詢需求佔48.7%;30歲至39歲人羣的心理諮詢需求佔36.6%。

我國平均每10萬人僅有1.5名精神科醫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超過1600萬。精神科醫生也不過2萬名,若按照《精神衛生法》的嚴格標準,這個數字還將縮水。有數據統計,全國註冊精神科醫師只有2.05萬人,護士3萬人,醫患比例高達1∶840。

國際精神衛生行業標準是平均每10萬人中有4名精神科醫生、13名護士。我國是平均每10萬人僅有1.5名精神科醫生和2.2名精神科護士,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醫患比例嚴重失衡的現實,導致70%的重症精神病人沒有得到規範治療。精神疾病已在全國疾病總負擔中位居第一,約佔疾病總負擔20%。

此外,吳寧還表示,國人在遭遇心理疾病首要想到求助的人羣首先是親人,其次是朋友,最後才醫生。這是因爲國人以家庭爲核心,遇事先求助於親友。而國外,人們以自己爲核心,強調個人的隱私,不願將病情告訴他人。在患病後,首要想到的就是求助於醫生。

相關閱讀:理解是對待抑鬱症患者的良藥

有句話說:遇見愛並不稀奇,稀奇的是遇見理解。這句話用於抑鬱症患者身上尤其貼切。

身邊的人患了抑鬱症,痛苦的不僅僅是患者本人,病人家屬往往着急又無能爲力,不知如何陪伴。

“此時對病人而言,對他們的理解比單純的愛更重要。”台州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心理諮詢門診主治醫生李黎感慨道。

“抑鬱症患者是大腦情緒中樞和思維的聯繫、生理機能的聯繫出現了問題。之所以對抑鬱症有誤解,就是因爲它不表現爲單純的身體症狀,而更多是反映在人的心理活動上。”李黎說,“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抑鬱症患者是大腦生病了。而我們卻誤解他們矯情、想不開,導致患者不願意承認患病,寧可自己熬着,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沒有理解,身邊人好心的勸解會令抑鬱症病人更加痛苦。

“你這樣不行,要高興點,吃點東西,泡個澡睡一覺”“你沒事,就是想太多了,別想就沒事了”……這樣的安慰對抑鬱症患者而言卻可能是雪上加霜,加重患者的自責、無能感。“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抑鬱的幫兇,讓患者感覺更糟、更懊惱。”李黎說,抑鬱症是病症,絕不單單是患者想多了而已,“打個比方,對於肺炎患者,你如果勸他說,你別發燒了,你堅強點,別咳嗽,別讓人這麼操心,病人能做到嗎?同樣,抑鬱症患者的消極悲觀,是疾病造成的,勸說只會讓他們更自責。

愛是需要理性駕馭的,特別是對於抑鬱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來說,學會陪伴和理解比盲目的愛要緊得多。

精彩推薦:

抑鬱症測試題目 醫生教你認識抑鬱症

80後女藝術家抑鬱症自殺身亡 如何面對抑鬱症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