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秋季進補易跑偏 正確進補大盤點

秋季進補易跑偏 正確進補大盤點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季進補易跑偏 正確進補大盤點

迎來秋分時節後,可以進補了,特別是針對北方天氣特點,應補肝益腎、益氣養血。當下,很多人因爲氣血不足而表現爲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精神疲倦、體虛潮熱、腰痠腿軟等症狀,需要進補,但是進補不能跑偏了。秋季進補大盤點,教你如何正確進補度過“多事之秋”。

秋季養生綜合調理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進入秋天,氣候呈現出兩個特點:燥與涼。首先說秋燥。入秋之後,人們普遍會感到秋天的燥氣,特別是北方地區更爲明顯。人體也容易出現各種缺水的症狀。第二個特點是涼。俗話說,春捂秋凍,但身體羸弱者以及老年人、兒童等,不宜過分追求秋凍,以免感受寒邪,誘發各種疾病。此外,秋分之後脾胃也易受涼,患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

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臟對應於肺。很多人認爲秋天養生就是要養肺。實際上,任何一個季節的調理都應該是綜合性的,因爲五臟是相互關聯、相生相剋的,只有五臟相安無事,機體才能健康。秋天在養肺的同時,也要注重補腎、調理脾胃、梳理肝氣。比如多吃辛辣導致肝火旺盛,不僅傷肝,還會傷害脾胃和肺,所以,秋天的身體調理一定是綜合的、平衡的。

滋陰潤燥“多姿多彩” 老人“秋補”不宜過度

由於夏季消耗較多,因此秋季老人應重視補充營養。廣東省營養學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營養學系教授朱惠蓮提醒,老人進補不宜過度,尤其不要過食肥甘厚味。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秋季防燥 試試四款養生茶

1、西洋參茶

【材料】西洋參3克,麥冬1克。

【製法】將西洋參切片或切段,和麥冬一起加水煮沸後用文火煮約1小時即可。

【功效】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加麥冬可增強西洋參之滋陰生津潤肺功效。

提醒:西洋參茶主要用於氣陰兩虛而實火內盛者及肺腎陰虛火旺者。因此,如果患有虛寒病的患者應該注意,儘量不要飲用西洋參茶。另外,西洋參及西洋參製品每日用量5克足矣,切勿亂自服用。

秋季進補易跑偏 正確進補大盤點 第2張

2、菊花茶

【材料】幹菊花、金銀花、甘草。

【製法】將幹菊花泡茶飲用,也可將菊花與金銀花、甘草同煎代茶飲用,煎煮時間不能太長。

【功效】菊花茶可清熱解表,清肝明目。適宜在秋天感冒、發熱、微惡風熱、口乾、尿黃、舌質紅、苔薄黃時飲用,也可用於高血壓初期出現頭痛、目赤等症狀時飲用。

3、二子茶

【材料】決明子50克,枸杞子15克,冰糖50克。

【製法】將決明子略炒香後搗碎,與枸杞子、冰糖共放茶壺中,衝入沸水適量,蓋悶15分鐘代茶飲用。

【功效】益肝滋腎、明目通便,適宜於高血壓引起的頭暈目眩、雙目乾澀、視物模糊、大便乾結等症狀。

4、山楂茶

【材料】每天用鮮嫩山楂果1枚泡茶飲用,也可用幹品每次3~5克代替。

【功效】山楂有消食導滯、活血化淤的作用。經常飲用山楂茶,可降低血脂,調節血壓。

中醫揭祕五種不同體質的秋補法

火體

這類人比較多,多以年輕人爲主。這類人在秋季會口臭、口乾、脣乾、上火、口角爛、牙齦爛、便祕。楊力說普通的秋季“潤食”已不能緩解這些症狀,因此需要喝一些中藥泡飲,可以選擇金銀花3克、黃苓3克、麥冬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菊花3克沖泡,症狀如還不能緩解可以再加大黃1~3克。另外,在飲食上可以吃杏仁,還可以吃帶苦味的蔬菜如苦瓜、油麥菜、白蘿蔔、黃瓜等。

陰虛體

此類人在這個季節除有“秋燥”的普遍症狀外,還伴有五心煩熱(胸心、手心、腳心)、心煩、傍晚臉紅等。這類人平常要加養陰的藥:枸杞5克、麥冬5克、黑玄蔘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喝。

氣虛體

氣虛體質的人出來平時會有秋燥的症狀之外而且還會有氣弱、脈弱的現象。這類人進補的話,可以選用沙蔘、麥冬、桔、甘草3、再加西洋參片一起泡茶喝。

寒體

此類人除了有“秋燥”症狀外,還會有胃寒、舌苔白、怕寒、怕冷,不能吃涼食,皮膚乾裂。因此這類人不能吃涼藥、涼食,要吃白色潤肺的食品如豆漿、牛奶、甜杏仁、銀耳、百合、白梨,但寒體的人在吃百合、白梨時一定要煮一下,這樣能達到不寒而潤的效果。另外可以多喝銀耳百合小米粥。在藥飲方面,可以採用西洋參3克、桔梗3克、麥冬3克、生薑3片、乾草3克,泡水喝。

燥體

這類人肺胃燥熱,表現症狀鼻子幹、嗓子幹、大便幹,沒有口臭,牙齦不爛,可以多吃潤肺,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藕粉、冰糖銀耳、秋梨、香蕉、蜂蜜。可以採菊花2克、麥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喝。

秋季是個多事季節,很多疾病會在秋季復發,因此,秋季一定要做好養生防病工作,那麼,秋季該如何養生?看看下面中醫的介紹。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