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皮膚癌晚期的臨牀症狀

皮膚癌晚期的臨牀症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皮膚癌是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的惡性腫瘤的統稱,一般分爲原位癌(即表皮內瘤)、鱗狀細胞癌、基底細抱癌三種。皮膚癌是世界各地常見的腫瘤,以澳大利亞的發病率最高(佔全部癌瘤數的50%),其次爲新西蘭、南非、美國南部均較高。白色人種發病率比有色人種顯著增高。我國沿海和高山地區多見,有資料統計,我國皮膚癌的年發病率爲2.37/10萬人口。以下是皮膚癌晚期的臨牀體徵。

皮膚癌晚期的臨牀症狀

症狀皮膚癌晚期可見食慾不振、乏力及癌腫浸潤與轉移所引起的相應症狀。體徵根據病理類型不同,有不同的臨牀體徵。

一、鱗狀細胞癌

約佔皮膚癌的90%左右。大部分發生在慢性潰瘍、粘膜白斑、着色性幹皮病等基礎上。好發部位爲眼瞼、鼻、脣、顳、頰、額、四肢,包皮、龜頭、軀幹也可發生。初起爲暗紅色,質硬,高於皮面的結節,以後表面的角質層脫落出現紅色的糜爛面,伴有滲血、滲液,病竈漸漸擴大。當病竈向深部浸潤時,形成潰瘍,邊緣略高起,基底高低不平,常因感染而有惡臭味的分泌物。有的鱗狀細胞癌突出皮膚,生長較快,呈典型的菜花樣腫物。有的可無潰瘍而呈疣狀突起,稱乳頭型鱗狀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相比,鱗狀細胞癌發展較快,易出現轉移。據統計,下肢皮膚癌發生轉移的較多,其次爲手背部和麪頸部,血行轉移罕見,肺臟爲最常見的轉移臟器。

二、基底細胞癌

好發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經常受陽光照射的暴露部位爲最多見,如鼻翼、眼瞼、上下脣、額部、頦部等處,耳前、頸部和手背等處少見,發生於軀幹者佔10%左右。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初起爲淡黃色或粉紅色略高於皮面的小結,常呈現珠狀結節,伴有明顯的毛細血管擴張,質地硬,常無疼痛或壓痛,緩慢向周圍浸潤,在較大病竈中間可有淺表潰瘍,潰瘍邊參差不齊,呈蟲蝕樣,經久不愈,但在腫瘤邊緣仍保持珠狀特徵。有的病變有鱗狀脫屑。部分基底細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黑色素播散於病竈,融合成黑色或棕色,稱爲色素性基底細胞癌,易被誤診爲惡性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主要呈局部浸潤生長,鼻翼、耳廓的基底細胞癌可破壞軟骨,發生於頭皮可浸潤顱骨及硬腦膜,一般沒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三、皮膚原位癌

又稱鮑溫氏病,好發於60~70歲,部位以頭頸部最多見,約佔50%左右。多爲單發,亦可有2~3個病竈。臨牀表現爲淡紅色或暗紅色稍隆起的皮損,表面有脫屑和痂皮,邊緣清楚,病竈可漸漸擴大成圓形,表面有棕色或灰色厚痂。強行剝離痂皮則露出細顆粒狀溼潤面,有輕微刺痛,較少出現潰瘍。病程較長,可有5~35年不等。約20%~30%發展成浸潤癌,極少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四、乳腺外Paget病

本病爲大汗腺癌向表皮內播散所致,故多見於肛周、會陰、外生殖器和腋窩等部位。多數爲單發,偶爾可見多發。病竈呈褐色或淡褐色,邊界清楚,直徑0.5~10cm不等。病竈中央糜爛、潮紅,表面有少許鱗屑或痂皮。發生於肛周或會陰部者呈現乳頭狀瘤樣突起,潰破可出血,常伴有瘙癢、疼痛。此病發展緩慢,侷限於局部多年,但有的可爲浸潤性癌,出現轉移。

五、汗腺癌

是比較少見的皮膚附件惡性腫瘤,佔皮膚惡性腫瘤的2.2%~8.4%,好發於40~60歲,女性較男性爲多見。大部分發生於頭皮、面部、腋下、胸壁、陰囊及肛門周圍等處,可爲單發或多發。臨牀表現多爲實性腫塊,邊界不清,位於表皮下或真皮層,質地堅硬,直徑多在2cm以上,大者可達20cm,與皮膚常常粘連,腫塊表面色澤正常或略呈淡紅色。有時可有毛細血管擴張,病竈大時可潰破呈菜花狀,常伴感染。病程一般較長,發展慢,但少數進展快,生長迅速,出現遠處轉移。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