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五倍子

五倍子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倍子

別名:文蛤、百蟲倉、木附子、鹽麩葉、上毬子。

五倍子

性味:味酸、澀,性寒。

歸經:歸肺、大腸、腎經。

入藥部位:葉上的蟲癭。

形態特徵:按外形不同,分爲“肚倍”和“角倍”。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麪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0.2~0.3c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角倍:呈菱形,具不規則的鈍角狀分枝,柔毛較明顯,壁較薄。

五倍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外用適量。

炮製:秋季採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殺死蚜蟲,取出,乾燥。

五倍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溼斂瘡。

主治:用於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溼爛。

五倍子的禁忌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以及積滯未盡之瀉痢禁服。

五倍子的配伍

1、治瀉痢不止:五陪子一兩。半生半燒,爲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本草綱目》)

2、治自汗、盜汗: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本草綱目》)

3、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麪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臥待飢時,幹吃二三個,勿飲茶水。(《本草綱目》)

4、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本草綱目》)

5、治瘡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臘醋腳調塗四圍。(《本草綱目》)

五倍子的相關論述

1、《綱目》:“鹽膚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溼爛。”

2、《本草經疏》:“五倍子得木氣而兼金水之性,《本經》(應爲《開寶本草》)主齒宣疳莈,風溼癬瘡,及小兒面鼻疳瘡者,皆從外治,取其苦能殺蟲,酸平能斂浮熱,性燥能主風溼瘡癢膿水。五痔下血者,大腸積熱也。大腸與肺爲表裏,肺得斂肅,則大腸亦自清寧也。藏器療腸虛泄利;《日華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時珍謂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耳。”

3、《本草求真》:“五倍子,按書既載味酸而澀,氣寒能斂肺經浮熱,爲化痰滲溼、降火收澀之劑;又言主於風溼,凡風癬癢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詎知火浮肺中,無處不形,在上則有痰結、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則有泄痢、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溼爛、子腸墜下等症;溢於皮膚,感冒寒邪,則必見有風癬癢瘙,瘡口不斂;攻於眼目,則必見有赤腫翳障。用此內以治髒,則能斂肺止嗽,固脫住汗,外以治膚薰洗,則能祛風除溼殺蟲。藥雖一味,而分治內外,用各不同,非謂既能入肺收斂,又能浮溢於表,而爲驅逐外邪之藥耳。書載外感勿用,義實基此。”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