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飲食營養 > 關於飲食致癌有哪些謠言

關於飲食致癌有哪些謠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抗癌、致癌食物,網上流傳很多說法,到底哪些說法正確,哪些說法又是謠傳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關於飲食致癌有哪些謠言

謠言一:腫瘤患者應少吃,以免“喂大”腫瘤

於康:對於要不要給予腫瘤患者足夠的營養,國際上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腫瘤患者獲取營養後,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當患者有了足夠的營養做支撐,再配以藥物治療、化療、放療和手術,可以使患者抵抗腫瘤的能力變得更強大、更堅實。所以我們鼓勵患者儘可能保證營養狀況,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想達到“餵養患者,而不是餵養腫瘤”的目的,脂肪供給能量較糖供給能量有優勢:研究發現,腫瘤組織比人體更容易搶奪到由主食、甜食提供的糖分物質,作爲能量需求;而由於腫瘤組織缺少利用脂肪的酶,由魚等肉類提供的脂肪更多的是被人體利用了。所以對於癌症患者的供能,需要糖分比重下降、脂肪供給增加。而當患者無法進食時,需給予腸內營養。

謠言二:煲湯高營養,多喝總沒錯

於康:認爲喝肉湯可以“補營養”是人們長久以來的一個大誤區。此點無須爭論,大量研究證明,肉湯裏面的營養價值不足肉本身的一成。湯的主要營養全部來自於原料,原料中有水溶性的營養素和非水溶性營養素,水溶性維生素C、礦物質會少部分進入湯中,非水溶性的蛋白質90%至93%仍留在肉裏,湯裏僅有一些“氨基酸碎片”,湯的營養素含量不足總量的10%。所以,煲湯並非高營養,喝湯來補充的營養素極微。正確的方法是每餐保證能量、蛋白質、維生素與膳食纖維這四種營養素的攝入:1能量:每餐都要有主食,但避免粗纖維、油炸主食;2蛋白質:來自魚、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3、維生素與膳食纖維: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的粗糧和菌類。建議癌症患者每週食用三次海魚,每次三兩;每天二兩紅肉、一兩豆製品,一斤青菜,一至二兩蘑菇。

謠言三:羊肉、海鮮、魚是“發物”,癌症患者不能吃

於康:西醫營養學中並不存在“發物”一說。當然,有些人對海鮮、魚類等食物過敏另當別論。在癌症患者的飲食中,正需要牛羊肉、禽類、魚類來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優質蛋白來自於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這四大類。在臨牀上出現過癌症患者由於不敢吃這類食物,導致蛋白質大量損耗、血漿蛋白嚴重下降,而出現感染的案例。所以,如果患者並非對羊肉、魚類等物質過敏,這些食物的給予是必要的。

謠言四:蘑菇能抗癌,越貴的菌類效果越好

於康:含香菇多糖的菌類被證實有抗癌的功效,所以建議癌症患者在飲食中適當攝入一些香菇、平菇等菌類,但沒有證據說食用貴的菌類比尋常的有效。因爲它的“貴”主要體現在“物以稀爲貴”,並非表現在營養價值上。與之類似,有患者家屬會一味地給患者購買進口水果食用,其實各種水果的抗氧化能力都類似,進口水果反而會因其運輸週期長等因素不如本地水果新鮮。只要保證新鮮果蔬的攝入,並注意種類的多樣化都對患者有益,並非越貴越好。

補充閱讀:每天吃肉超15%易致癌?

臺灣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表示,要少吃動物性食品,因爲動物性食品會增加患癌機率。飲食中富含動物性食品,會讓生育年齡延長9到10年,而生育年齡增長就會提高乳癌風險。“每日攝取15%~16%的動物蛋白,就可能啓動癌症;降低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可大幅減少腫瘤啓動。”

吃肉多危害:吃肉太多,傷“心”傷“腦”

科學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直到後冰河時期,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爲了活命,纔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爲補充。但過了冰河時期後,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爲248克和126克,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爲每天50—75克。

其實,中國古代對食肉就頗有爭議,《呂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衆珍”的,因爲“味衆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衆珍”主要指游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古人認爲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吃肉過多對人體非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心臟病患者,大多數是由於吃肉太多,吃蔬菜和運動太少。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癡呆症、骨質疏鬆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係。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酰膽鹼活動異常,造成情緒暴躁、慾望強烈,而且影響智力。

每天吃多少肉合適?

肉中的蛋白質我們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過多的肉。

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而蔬菜,每天最好攝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將這兩樣吃反了。”

肉類有紅肉、白肉之分。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於此類。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爲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於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