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如何預防寶寶秋季腹瀉 做好5點讓寶寶少受罪

如何預防寶寶秋季腹瀉 做好5點讓寶寶少受罪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季一到,很多家長開始擔心寶寶患上“秋季腹瀉”的危險。秋季腹瀉來勢洶洶,並且持續時間長,讓寶寶非常受罪。因此,媽媽要注意避免寶寶患上秋季腹瀉。那麼,秋季腹瀉應該如何避免?症狀是什麼?患上了之後又該如何應對呢?

如何預防寶寶秋季腹瀉 做好5點讓寶寶少受罪

秋季腹瀉如何避免:

1、減少帶寶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到病源被感染。

2、監督寶寶多洗手,尤其是飯前便後。並且要勤於清潔室內衛生,例如寶寶的牀與玩具等。同時家長也應該做好個人衛生清潔。

3、預防感冒。如果寶寶感冒就會抵抗力降低,給輪狀病毒以可乘之機。

4、不吃生冷食物。寶寶吃的食物一定要是熟食,生冷食物要避免。並且要注意寶寶食物的生產日期。

5、接種疫苗。目前可以通過接種疫苗做到對輪狀病毒的抵禦,以及增加寶寶的抵抗力。

不過疫苗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有效果,並且疫苗也並非適用於所有孩子,例如嚴重先天性疾病、有過敏史的或者正處於發熱狀態下的孩子就不適合接種疫苗。

患上“秋季腹瀉”應如何應對

秋季腹瀉是由於感染了輪狀病毒導致的病症。寶寶在病症初期表現爲感冒時伴隨拉肚子,大便類似於水或者蛋花湯一樣,沒有腥臭味,每日可達十幾次之多。秋季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針對此病沒有特效藥。患兒會在一週左右停止腹瀉,可不用藥物治療而靠補液自愈。如果嚴重嘔吐腹瀉,要補充鹽液,避免脫水。

在患病期間,家長要注意寶寶的飲食。應按照從稀到濃、少食多餐的順序進行。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增加餵奶次數;人工餵養的寶寶可以稀釋牛奶2—3天,或者將奶煮沸祛除奶皮,成爲脫脂奶,之後再逐漸轉爲全奶。如果吃配方奶粉腹瀉的寶寶,可以爲其購買在腹瀉期間專用奶粉。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可選擇米湯、稀飯、麪條、菜汁、雞蛋湯等流食,易於消化吸收。等寶寶病情好轉後恢復進食,要遵循流質到半流質,再過渡到軟飯。

寶寶秋季腹瀉的食療粥品

如何預防寶寶秋季腹瀉 做好5點讓寶寶少受罪 第2張

山藥扁豆粥:取鮮山藥30克去皮洗淨,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將粳米、扁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八成熟,再將山藥搗成泥狀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2次溫食。具有消暑化溼,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溼熱並重型腹瀉。

絲瓜葉粥:取鮮絲瓜葉30克,粳米30克。先將絲瓜葉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再濾取煎汁煮粳米爲粥,粥成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溼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感受外邪,熱重於溼型腹瀉。

茯苓前仁粥:取茯苓粉30克,車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將車前子布包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半小時後取出布包,再將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熱健脾,利溼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溼重於熱型腹瀉。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紗布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後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效,適用於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兒。

茯苓大棗粥:取茯苓粉3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時加適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溼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脾虛久瀉者。

參蓮大棗粥:取黨蔘10克,蓮子1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黨蔘、蓮子研成細末,把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子末、棗肉一起加水適量煮成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之患兒。

糯米固腸粥:取糯米30克,山藥15克。先將糯米炒微黃,山藥研成細末,然後把二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熟後加胡椒麪少許,白糖適量調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效,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

寶寶秋季腹瀉,要科學治療,小編推薦的食療粥品僅供參考哦。

秋季腹瀉如何鑑別

秋季腹瀉常見於6個月至2歲的寶寶,病情發生急,一般會伴有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大便次數增多,爲黃水樣或者蛋花湯樣,並帶有黏液,無腥臭味,大便檢測爲有少量白細胞、大便細菌培養陰性、輪狀病毒檢測爲陽性,有些寶寶會伴有嘔吐現象。

在寶寶腹瀉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狀態,精神是否恍惚、面容、四肢的溫度是否有異常、脈搏是否有變化等,並且要注意給寶寶補液的攝入,避免造成脫水現象。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大便狀況與次數,如果認爲有必要則要拿去醫院做化驗,確定是否爲秋季腹瀉。在秋季家長要注意寶寶以及家人的衛生清潔,不讓輪狀病毒有可乘之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