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三歲孩子要看“心理”醫生

三歲孩子要看“心理”醫生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對哈市托幼機構近1200名2歲-5歲兒童的氣質和行爲評估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兒童心理呈現不同表現類型,其中難養型約佔16.2%、易養型約佔2.7%、兒童抑鬱型約佔17.7%、攻擊型約佔20.8%。兒童心理專家於德澧介紹,兒童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類型,都是成人後導致疾病的誘因。孩子的這些不良傾向,主要是由於家長平時不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味寵愛,對孩子所表現出的心理症狀沒有采取及時足夠的矯正措施而導致的。

三歲孩子要看“心理”醫生

心理健康問題日趨低齡化

採訪中記者看到,一個剛滿3週歲的小男孩壯壯(化名)在父母的帶領下從外縣趕到市兒童醫院,這個小男孩是心理門診的老患者了。心理行爲科主任陳彥平介紹,現在壯壯的情況已經比前些天初診的時候改善了許多,孩子剛來時不會說話,脾氣暴躁,如今他已經會說“你好、再見”等簡單的詞語了。壯壯長得比較胖,據他的父母介紹,孩子飯量非常大,尤其願意吃大米飯,每頓飯必須吃一大碗米飯。醫生介紹,這個孩子是由於大腦發育比較遲緩,不願意說話,需要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相配合,這樣可以有效地補腦,逐漸使他的語言功能得到挖掘。

近來,記者從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獲悉,連日來,心理行爲科的門診量呈現出急劇上升趨勢,日均門診量達到了60例,年齡最大的爲14歲,最小的患兒僅3週歲。這些孩子集中表現爲缺乏耐性、脾氣暴躁,而且還經常眨眼、聳肩、抓耳撓腮,有的還表現出慢性子,經常丟三落四等症狀。還有的孩子表現出孤獨症的一些症狀: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但是對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差,聽到家長或老師說的話後像沒有聽到一樣,經常沒有任何反映,飯量還比較大,非常願意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社會家長重視

“問題”兒童程度提高

隨着越來越多低齡“問題”兒童的增多,哈市各大托幼機構和學校以及年輕父母對兒童心理問題逐漸重視。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是專業治療兒童心理問題的醫療機構,從這兩家醫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很多的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開始重視。記者在醫院遇到了剛剛出生不久的杉杉(化名),他的媽媽對記者說,“孩子最近經常哭鬧不停,而且還不吃不喝的,在別的醫院開了很多藥物進行治療後都不是很見效,所以就帶孩子來看心理醫生了。”而醫生的檢查結果是,由於杉杉的母親在他出生不久就離開了杉杉,孩子現在患上了分離焦慮症。

記者在哈市各大托幼機構瞭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各大托幼機構都配備了專職的保健醫生,這些保健醫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生,而是具備了一定心理知識的醫生,每年哈市各大托幼機構還會積極配合醫療機構,爲所在園所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免費的心理評估,從而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 部分家長在急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行爲疾病,尤其是在孩子患病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誤認爲這是孩子有“個性”。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孩子到底有個性還是有病———兒童心理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精力總不集中應懷疑多動症

幼兒園大班的小強近來突然變得異常調皮,上課時總做小動作,一會兒玩玩鉛筆,一會兒拽拽前面小朋友的辮子,一會兒又鑽到桌子下面。小強媽媽挺納悶:從前孩子挺乖的,性格靦腆內向,怎麼突然像換了個人兒似的,變得外向活潑起來了呢?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患了多動症。像小強媽媽這樣將孩子的病態誤認爲是“個性”的家長不在少數。#p#副標題#e#

據哈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專家於德澧介紹,兒童心理問題和行爲問題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由於多動症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許多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如果家長未認識到孩子的病態,不能對其及時引導,反而採取責備甚至是打罵的方式,那麼就很可能將孩子潛在的不良情緒激化。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纔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後睡覺,早上10時才起牀,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爲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纔好呢!”

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於德澧介紹,攻擊性行爲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爲,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爲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罵、詆譭,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於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爲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症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於語言暴力。

於德澧講,攻擊性行爲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慾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爲所欲爲,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爲樂趣的地步。

孤獨症孩子的目光總是迴避別人

在哈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記者看到,這裏的孩子目光幾乎從不與人接觸,總是對着一些物體發呆,或者喃喃自語。據專家介紹,目前,孤獨症患者已經佔到該科門診量的20%。3歲的玲玲(化名)平時很少吱聲。父母發現,玲玲的聽力沒有問題,但對外界的事物卻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使孩子說話了,也往往是一些重複性語言,或者總是自言自語。但她對動畫片中不需要語言、用電波交流的“天線寶寶”卻特別迷戀,看到它們非常興奮。醫生診斷,玲玲屬於典型的孤獨症患者。

據介紹,孤獨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國際學術界主要有四種學說:遺傳、妊娠早期情緒不佳、疫苗中汞的影響、嬰兒期腸道病毒感染後遺症。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主任陳彥平說,從她接診的病例看,很大一部分孤獨症患兒的母親在妊娠早期有過情緒不佳的問題,因此,孤獨症發病率的增高,可能與近年來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有關。孤獨症的治療十分困難,目前主要以強化行爲訓練爲主。

恐嚇教育下的分離焦慮症

“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許多家長不會想到,可能就是因爲這樣一句話,會給孩子帶來難以驅除的心理陰影。

哈市9歲的濛濛(化名)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媽媽回憶,從濛濛小時候起,每次要送她去幼兒園她就哭鬧。後來,濛濛就由姥姥、姥爺帶着。上學後,濛濛依然是死活不願進校門。上學不久,濛濛就落下了“肚子疼”的毛病,經常在早晨上學前“發作”。父母領她多次去檢查,終於弄明白了女兒的病因。面對心理醫生,濛濛承認肚子疼是假的,也知道應該去上學,但這種上學前的焦慮就是難以克服。#p#副標題#e#

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主任陳彥平說,小孩子不願離開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隨着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心智的成熟,應該有一定的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焦慮情緒較重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質、個性的因素,一方面也與家長的言行有關。當家長以“送幼兒園”相威脅管教孩子時,孩子就會將此當作一種懲罰,心理上認爲去幼兒園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爲不要反應過激、威脅恐嚇,以免使一些不良行爲強化成爲習慣。

孩子識字過早患上心理疾病

哈市趙女士經常爲她3歲的兒子感到驕傲,2歲後兒子在家人的指導下就開始識字,陸續認識好幾百字。趙女士在親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最近一段時間趙女士卻感覺兒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喜歡“認字”了,而且一教他認字,他就不停地擠眼、雙手亂動,坐立不安。

心理諮詢師許雅濱指出,隨着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普遍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但許多家長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他們認爲孩子識字越早越聰明,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期望值過高,許多孩子被父母從幼兒園接回來後並不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種學習班,學繪畫、學鋼琴等等,小小年紀揹負了父母過多的期望,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學習壓力過重,嚴重的就會出現心理行爲問題,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情緒障礙(如恐懼、焦急、易怒等)、遺尿、多動和抽動(如擠眼等)。

家長以打代教導致孩子愛說謊

6歲的小華就要上學了,讓孩子父母擔心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華有了眨眼睛的習慣。剛開始還以爲是眼睛出了問題,小華的媽媽帶他到醫院看了醫生,但檢查一切都正常。小華還喜歡說話,坐着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小華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一些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後,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裏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些看起來不好的習慣。許雅濱介紹說,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成人要幫孩子掌握六種能力

爲了使孩子不出現精神障礙,擁有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家長、老師都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專家解釋,這裏所謂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爲的能力。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具體表述爲以下幾種能力:

1.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缺乏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要奮鬥的目標也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裏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裏,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爲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一個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爲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着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p#副標題#e#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爲。如果這種行爲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爲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爲。這既是爲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如有徵兆儘快就醫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培養出以上幾種能力,他應該可以有比較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爲。如果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表現,要及時去看心理或精神科醫生。這些異常表現諸如:注意力分散,多動,易衝動;對立師長,處處違抗,難於管教;對網絡或某種癖好成癮,類似吸毒;多門主課不及格,閱讀、計算困難;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無事自煩;孤獨自卑,憂鬱苦悶,懶於交往,情緒低落;興趣變淡,慾望驟減;不易入眠,多夢易醒等。

保健小貼示

現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爲,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爲,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幼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着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爲偏差。

△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脣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爲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爲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裏不講話,但在家裏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牀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 指侷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爲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脣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牀睡覺,即使是躺在牀上,也不容易入睡,在牀上不停地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爲常見。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牀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裏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