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陽蹺脈

陽蹺脈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陽蹺脈

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驕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項後的風池穴。

陽蹺脈

交會腧穴有申脈、僕參、跗陽(足太陽經)、居髎(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肩髃、巨骨(手陽明經)、天髎(手少陽經)、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經)、睛明(足太陽經)。

申脈

穴義: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爲涼溼之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一爲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爲天部的溫熱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膀胱經下行,陽氣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溼。

治法:虛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實熱

僕參

穴義:膀胱經的水溼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熱化氣。

治法:寒溼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跗陽(足太陽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功能作用】吸熱化溼。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疾病】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註】陽蹺脈郄穴。

【別名】付陽,附陽穴。

【穴義】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

居髎(足少陽經)

功能作用:利溼化氣。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淺部爲闊筋膜,深部爲臀中肌及臀小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深層有臂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臂上神經。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證;疝氣。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操作:直刺1.5—2寸。

臨牀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配腎俞、環跳、委中主治腰腿痛;配大墩、中極主治疝氣。

臑俞(手太陽經)

定位: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爲崗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爲肩胛上神經。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瘰癧;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附註: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肩髃

解剖:定位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功能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佈,故不宜自行鍼灸。

功效機制: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爲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主治病證: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攣痛,不能上舉,手背紅腫,四肢熱,癭氣,乳癰等;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高血壓病,肩周炎,乳腺炎,蕁麻疹等。腧穴操作編輯

刺法:透極泉穴,直刺,擡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巨骨(手陽明經)

腧穴釋義:巨,大。巨骨,指缺盆骨,現稱鎖骨。此穴在鎖骨肩峯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故名。

腧穴定位:簡便定位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峯端與肩胛岡之間的凹陷處;正坐垂肩, 在肩鎖關節後緣,當鎖骨與肩胛岡形成的叉骨間取穴。

解剖定位: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功能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佈,故不宜自行鍼灸。

功效機制: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於陽蹺脈相交會,其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爲治療肩背上肢沉重、痠痛,屈伸,擡舉不利、功能障礙諸疾要穴;此穴具有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主治病證:瘰癧,癭氣,癮疹,驚癇,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及肩部軟組織損傷,吐血,胃出血,頸淋巴結結核,高熱痙攣,下牙痛等。

天髎(手少陽經)

穴義: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陽維脈傳入的陽氣及冷降後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陽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後散熱冷降爲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溼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病症: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 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周圍炎、胸部煩滿等。

功效:收引天部溼濁。

地倉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口角旁開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爲頰肌。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爲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

功效:舒筋活絡,活血化瘀。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臨牀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配伍:耳後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閉眼困難者,配絲竹空;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附註: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巨髎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巨髎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脣溝外側。

解剖:淺層爲上脣方肌,深層爲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功能作用:冷降胃濁。

主治:口眼㖞斜,眼瞼瞤動,鼻出血,齒痛,脣頰腫。

操作刺法:直刺0.3—0.6寸,局部酸脹;向頰車方向透刺治療面癱等;針尖向同側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療面癱、近視等。

灸法: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牀運用:現代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鼻炎等。

配伍:配合谷穴治齒痛;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

承泣(足陽明經)

功能作用:將體內胃經的物質營養及能源輸送頭面天部及任脈、陽蹺脈等。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定位:承泣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定位此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

解剖:承泣穴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近視、夜盲、眼顫動、眼瞼痙攣、角膜炎、視神經萎縮、眼睛疲勞、迎風流淚、老花眼、白內障等常見的多種眼部疾病,當然需要採用其他相關穴道一同治療才能取得顯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療法中治療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睛明(足太陽經)

功能作用:降溫除濁。

治法:寒則瀉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爲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爲眼神經,上方爲鼻睫神經。

主治:目赤腫痛、目眩、近視等目疾;急性腰扭傷;心動過速。

功效:泄熱明目,祛風通絡。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想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出針後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陽蹺脈病機分析

陰蹺脈、陽蹺脈行於下肢,維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動。氣血虛衰,蹺脈失養則腿腹肌削,屢痹無力,行走欹斜或兩足瘛瘲;蹺脈上行至目內毗,陰蹺脈、陽蹺脈陰陽失調,則嗜睡或失眠;蹺脈虛衰,經脈失養,則司眼瞼開合功能失司或眼瞼下垂;舌淡,苔白,脈虛爲虛弱之象。

陽蹺脈臨牀表現

腿腹肌削,痿痹無力,下肢陰經弛緩或陽經拘急的足外翻,癲狂、嗜睡或失眠,目內眥赤痛,眼瞼下垂或兩目開合失司,舌淡,苔白,脈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