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病例解析:如何提早發現結腸病

病例解析:如何提早發現結腸病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病例1

病例解析:如何提早發現結腸病

47歲的丁先生便祕多年,長期服用中藥排便,人很消瘦。最近丁先生又是十幾天不排大便,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有效果,肚子脹得像個大鼓。CT檢查顯示病人的結腸高度擴張,裏面全是糞塊,保守治療無效後專家決定爲他手術治療。人民醫院肛腸科張錫朋主任等爲其打開腹腔發現,他的結腸已經粗達20釐米,腸壁變厚變硬變脆,腹腔臟器移位。醫生爲他施行了“全結腸切除,迴腸直腸吻合術”。切下的腸管足有1.2米長,裏面有大大小小的堅硬糞石上百顆,重達5公斤。

結腸是我們的大腸,管徑粗大,其直徑隨腸內容物的多少可以有較大的變化,放鬆時直徑可達5~8cm,收縮時可能細到拇指粗。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大腸內含有許多細菌,細菌內含有的酶,能分解食物殘渣和植物纖維。分解過程中的產物有些成分由腸壁吸收後對機體是有害的。所以結腸疾病多以糞便的改變爲最早症狀。

病例2

楊濤26歲,有10餘年的頑固性腹瀉病史,最多的一天20多次,他有家族性結腸息肉病,100%會癌變。但家人不肯讓他接受大創傷的手術。多年來只能靠止瀉藥維持。其父及曾祖父都在40餘歲時死於結腸癌。在第四中心醫院,肛腸外科王維生主任爲他做了結腸鏡檢查後,決定爲他做腹腔鏡下全結腸切除及迴腸直腸末端吻合術,將創傷降到最低,以完好保存術後排便及性功能。手術中切除了大約950多枚息肉。目前楊濤狀態良好。

常見的結腸病有哪些?

1、急性細菌性痢疾:夏秋季多見,發病急,患者常常有發熱、膿血樣便,次數頻繁伴有腹痛、裏急後重及毒血癥症狀。反覆糞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2、阿米巴腸病:大多起病緩慢,病變主要位於盲腸、結腸、直腸。排便次數增多伴有下腹痛,典型者糞便呈果醬樣有腐敗腥臭味,也可爲膿血便或血便,新鮮糞便檢查可發現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抗阿米巴治療效果好。

3、慢性特異性結腸炎:起病多數緩慢,病程多時間較長,常有反覆發作或持續加重的情況。精神刺激、勞累、飲食失調爲本病發病的誘因。

具體症狀有腹瀉:黏液便及膿血便,輕度結腸炎患者每天3—4次,重者數十次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腹痛:輕度結腸炎患者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一般有輕度至中度腹痛,下腹陣痛,涉及全腹有痛→便意→便後緩解的規律;便祕:結腸炎患者大便祕結4—5日排便一次,糞便如羊屎樣,甚則不吃瀉藥不能通便;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等。

4、結腸息肉:結腸息肉泛指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但由於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採用。其發生與飲食、遺傳、炎症刺激等有關。

主要症狀

1、便血:常呈鮮紅色,有時甚至可引起貧血。兒童期無痛性血便,以結腸息肉引起者最多見。

2、糞便改變: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黏液排出,有時息肉爲多發性或體積較大者,亦可引起腹瀉或造成排便困難。

3、腹痛:較少見,有時較大息肉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4、息肉脫垂:在直腸內帶有長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此種症狀小兒比較多。

結腸息肉與癌關係密切,尤其是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乳頭狀腺瘤和家族型息肉病癌變率較高。

5、結腸黑變病:一種少見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與長期喝減肥茶、便祕有關,易伴發與腸癌和結腸息肉。這種病臨牀沒有症狀和體徵,診斷主要依靠腸鏡及病理學檢查。對習慣性便祕、腹瀉、便血和長期服用瀉劑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停藥6個月以上腸道色素可逐漸消失。#p#分頁標題#e#

6、結腸癌:表現爲排便次數增多或腹瀉、便祕交替,便中有膿血、黏液。結腸鏡檢查可見腫瘤大小、形態並能做活檢。

人民醫院肛腸病專家、副院長馬東旺指出,大腸癌的預防應儘早開始,55歲以上、有家族史和遺傳性息肉家族史、慢性腸炎、膽囊切除的人,每年都要做一次大便常規檢查,主要是查潛血,如果有問題,建議結腸鏡檢查,肛門指檢也不能忽視。

生活上要注意,保護結腸的飲食是增加粗纖維的飲食,增加糞便體積,促進順利排便;不要憋便;吸菸者容易長息肉;運動少,肥胖都與結腸癌有關,需要注意。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