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保健養生 > 女性月經期嗜睡的原因

女性月經期嗜睡的原因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月經期嗜睡的原因

當下正值“睡不醒的冬三月”的首月,即農曆十月。很多月經前感到格外睏倦連白天也控制不住要睡覺的女性,不是到醫院看病,就是吃各種補品。她們認爲,這是“冬三月”的“節氣病”,說明“體虛”,需要冬令進補。真是這麼回事嗎?昨日,記者分別採訪了北京復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金鑫和北京婦產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李瑪建。

嗜睡症的一種

據金鑫介紹:異常經前嗜睡(簡稱經前嗜睡)是反覆性嗜睡症的一種。它的特點就是,嗜睡的發作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甚至能對女性起到月經來潮的“報警”作用,而月經後期或剛完,這種嗜睡就消失了。一般是月經來前兩三天,患病女性在白天有無法克服的睏倦,即使自己力求保持清醒,但在幾分鐘之後就睡着了。經前嗜睡往往是在做單調、安靜的活動或進食後發作。但它在嗜睡症中,是症狀很輕的一種即睡意輕微,如僅午飯後出現“打盹兒”。這種症狀發作一般持續4~7天。但如果僅是一兩次月經前發生此情況不能就說是得了這種病症,必須至少是連續3次月經前都發生這種情況才能作爲診斷經前嗜睡的證據之一。而且,該病症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患者夜間睡眠並不少,二是這種“睡不醒”會影響做事。此外,多項睡眠生理腦電波儀檢查表明,經前嗜睡者在發作期間,儘管夜間睡眠正常,但白天多次入睡潛伏時間測試卻顯示其有嗜睡現象。目前,據專家推測,該病症的發病原因與大腦的下視丘功能異常有關。而大腦的這一部分功能也與神經內分泌密切相關,尤其是影響生殖功能。

“臨牀上也發現,經前嗜睡與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30~40歲的職業女性表現尤其明顯。她們的工作和家庭壓力都很大,人際關係也容易緊張。內外的壓力常使她們處於抑鬱狀態,影響其神經內分泌功能,使雌激素相對偏低。” 金鑫說。

她還提醒大家:有四類情況也會引起嗜睡症狀:一是妊娠初期。二是患一些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肢體肥大症、甲狀腺功能減低和急性的肝、呼吸、腎臟功能衰竭。三是患中樞神經疾病,如腦血管意外、腦瘤、多發性硬化症、腦炎,還有頭部外傷及後遺症。四是有些藥物會引起嗜睡,如緩解皮膚過敏、鼻塞、流鼻涕等症狀的抗組織胺藥,長效型鎮靜安眠藥物以及有些抗抑鬱藥物。所以,經前嗜睡的女性必需到醫院檢查,請醫生爲自己排除這些情況,以免誤診。

現代醫學防治

據瞭解,目前現代醫學對經前嗜睡尚無特效治療方法,通常採用綜合療法,以精神心理治療爲主,輔助應用藥物。首先,去除與發病有關的不良心理因素,如經期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其次,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如慢跑、打球、打太極拳等以及保持正常生活規律;第三,在必要時,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小劑量的精神興奮藥物,如苯丙胺、哌醋甲酯等。

金鑫說:有經前嗜睡的女性,在經期前宜多食新鮮水果、蔬菜,還可用赤小豆、薏米仁煮粥喝,要少吃甜膩與高脂肪的食品,忌食蔥、蒜、韭菜等刺激食物。月經量少者,可適當多食雞蛋、牛奶、豆漿、豬肝、菠菜、雞肉等。

中醫辨證施治

“中醫認爲,經前嗜睡屬女性‘經行多寐’。患者多數形體肥胖,常伴浮腫、動則氣喘、食慾欠佳、胃脘滿悶、白帶量多;經行前後,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又欲睡;經行之際精神疲憊、頭重如裹、四肢沉重。”李瑪建說。她向記者介紹了“經行多寐”的中醫證型及治療。

氣血兩虛:患者的證侯爲精神萎靡,嗜睡,神疲乏力,舌淡或邊有齒印,舌苔白,脈細,月經量少、色淡,可用八珍湯等補血補氣的水煎劑調養。八珍湯的藥物黨蔘、白朮、茯苓、甘草主要功用是補氣;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主要功用是補血。

肝腎陰虛:患者的證侯爲頭暈眼花,腰膝痠軟,口乾舌燥,煩躁易怒,舌紅苔少,脈細數,經色鮮紅、量不多或伴淋漓不盡。可服用滋補肝腎的六味地黃丸加二至丸,經後調養可在其基礎上加菟絲子。六味地黃丸藥用熟地、茯苓、淮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二至丸藥用女貞子、旱蓮草。

肝氣鬱結:患者的證侯爲頭暈,煩躁易怒,乳房脹痛,小腹痛,舌紅苔黃,脈弦,月經黏稠、色鮮紅、帶血塊。可在經前一週服用逍遙丸疏肝解鬱,其藥物爲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薄荷、甘草。患者還可輔助應用食補,如用淮山藥、枸杞煲烏雞,在月經結束後,一日服用六味地黃丸,另一日則服用淮山藥枸杞烏雞湯。

脾腎陽虛:患者的證侯爲神疲乏力,納呆,便溏,腰膝痠軟,畏寒,小腹痛,舌淡苔白,脈弦細,月經量少、色黯。可服用苓桂術甘湯加熟附子和淫羊藿,溫腎健脾。苓桂術甘湯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可適當加淮山藥。

脾虛溼困:患者的證侯爲形體肥胖,常伴浮腫,動則氣喘,食慾欠佳,胃脘滿悶,白帶量多、質黏而稠;其經行之際精神疲憊、頭重如裹、四肢沉重、睏倦嗜睡、舌苔白膩,脈象濡緩。可用《醫方集解》太無神術散,蒼朮、陳皮、藿香、厚朴、石菖蒲、生薑、紅棗。

李瑪建提醒大家:各人的體質不同、病情輕重有異,適用的藥物分量也不同。應用中藥要到醫院請中醫師辨證施治。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