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冬季養生 進補有學問

冬季養生 進補有學問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轉眼冬季即將到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冬季是個進補的好時節。古人云:"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 。"藏於冬"意即是冬天是一年之中最適合進補的季節,在冬季人們需要攝取高熱量的食物來抵禦嚴寒,而這個時候人體脾胃運化能力轉強,此時進補吸收更快更好,有利於提高身體各方面機能。那麼,冬季具體要在什麼時候進補,怎麼進補纔是正確有效的養生呢?

冬季養生 進補有學問

先來看看冬季有哪些節氣:

1、立冬:立冬在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作爲冬季開始的節氣,意味着人們要開始過冬,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保護身體的陽氣

2、小雪:小雪在每年陽曆的11月22日或23日,小雪開始後,天氣漸漸寒冷,此時人們易患呼吸道疾病,講究保暖和適當進補。

3、大雪:大雪災每年陽曆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時節,萬物潛藏,人亦不可輕易擾動陽氣,起居應保持早睡晚起的規律,並適當保持室內空氣的溼度。

4、冬至:冬至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一年當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天地陰陽氣交的樞機,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時刻。冬至也是"數九"的開始,"數九"是九天一個週期,共九個週期,這段時間是最寒冷的時候,很多老病會在此時復發,體弱和有宿疾的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身體.

5、小寒:小寒在每年陽曆的1月5日或6日,此時雖仍應積極參加健身運動,但要適當減少陽氣的消耗,即避免皮膚開泄耗陽,此時更強調"冬藏"。

6、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月20日或21日。大寒氣溫很低,人們應注重固精益腎,補血氣,以促進臟腑功能。此時,性生活要適當減少,宜進補各類藥膳以滿足人體培養精氣的需要。

冬季進補什麼時間最好呢

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民間認爲,在冬至前後進補爲最佳。專家則認爲,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

當然,養生是一種生活習慣,它包括日常起居和三餐,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冬季適合進補,但不能盲目地進補各種補品。節氣作爲氣候變化的參考,進補更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地域和氣候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清補、滋補、溫補、大補。總的來說,冬季進補應該講究一下幾個原則:

1、清補

選擇清補的人羣:準媽媽、患有各種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腫瘤患者。這類人羣冬季進補最理想的是"清補"加"調整"。清補註重飲食調整,常用的清補食品有百合、山藥、甘蔗、蜂蜜等;清補藥物有西洋參、沙蔘、麥冬、鐵皮石斛等。要注意控制菸酒,儘量少吃狗肉羊肉等,雞湯也不適宜多喝。

推薦食譜:

沙蔘玉竹燉山斑魚:

用料:沙蔘10克、玉竹10克、山斑魚100克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製作要點:將山斑魚洗淨,切段,再與洗淨的沙蔘、玉竹放入燉盅內加水300毫升,隔水燉2小時即可。

適用人羣:咳嗽無痰,聲音嘶啞,口乾煩熱,手心熱,口腔多發性、反覆性潰瘍等陰虛內熱者。

2、滋補

普通健康人羣均可選擇滋補的方式進行養生。且應以補腎健身爲主,培元固本,增強體質。

推薦藥膳如下:

花生豬手煲

功效:養顏美容、滋潤肌膚、增加彈性。

口味:濃湯香溢 潤而不膩

原料:花生80克,豬手300克,淮山50克。

調料:鹽、蔥、姜、料酒適量。

製作方法

1.將豬手洗淨切塊、淮山切塊;

2.將所有材料及蔥、姜、料酒放入鍋中,加清水小火燉約1小時20分鐘,加入鹽稍煮即可。

洋蔘淮山排骨湯

功效:補氣提神、滋養生精、健脾開胃、消除疲勞。

口味:軟爛香濃 油而不膩

用料:洋蔘25克,淮山50克,芡實50克,排骨500克,陳皮、精鹽少許。

製作方法:先將洋蔘、淮山、芡實、排骨、陳皮分別洗淨。洋蔘、淮山切片,排骨斬件,備用。在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放入全部材料,再改用中火繼續煲3小時,加入少許精鹽調味即可。

3、溫補

溫補一般強調根據各種虛證體質進行調養。如陽虛此時則可類可多吃些羊肉、狗肉、牛肉等;菜類宜吃韭菜、生薑、茴香苗等;水果宜吃些大棗、蘋果、柑橘等。陰虛體質則着重補陰。氣虛血虛等均可根據體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持續進補,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適合冬季的溫補食物有:羊肉、牛肉及二者的內臟,狗肉,公雞,鵝,海蔘,烏賊,鹿肉,大棗、核桃、扁豆,薯芋類,蔥、蒜、韭、姜,蠶豆,小麥粉,酒類等

總而言之,冬季進補要適當,既要增強抵抗力,祛病補虛,還要控制每次的進補量,以免影響正常飲食。如逢舊病發作或發燒,則要停止進補,等病情痊癒後,再結合疾病致虛的身體情況進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