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職場生存 > 海歸優勢喪失,調整心態是關鍵

海歸優勢喪失,調整心態是關鍵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海歸人才“職”歸何處

海歸優勢喪失,調整心態是關鍵

十年前,“海歸”是非常令人豔羨的羣體,是就業市場中企業爭相追捧的“金領”人才,月薪動輒上萬;五年前,部分“海歸”變成“海待”,蜂擁的留學潮使他們與本土人才相比,逐漸喪失頭頂的光環;而今,金融危機來襲,不少“海歸”面對海外惡劣的就業環境,開始選擇回國尋找工作。今日的“海歸”將“職”歸何處?

招聘迴歸理性

有關資料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有近50萬中國人留學海外,學成歸國的人數佔三分之一左右,並且每年以13%的速度遞增。與數年前“一張洋文憑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相比,如今多數“海歸”在招聘會現場已經沒有明顯優勢。僱傭成本高、不瞭解國內形勢、容易眼高手低,這些理由讓有些企業將他們拒之門外。

小吳今年夏天即將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法律系畢業,如今在一家中國企業的英國市場部擔任法務助理。她坦言,當初從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時,抱着深造的念頭選擇了留學,想爲今後的職業發展積澱更深厚的基礎。“沒料到竟然遭遇金融危機!”雖然她在公司實習期間表現很不錯,但英國的經濟形勢卻對海外留學生畢業求職較爲不利。“畢業後如果不能留在英國工作,我自然還是會回上海找工作!”如今,專攻國際法的她已經在廣泛蒐集國內企業的招聘信息,爲求職做好兩手準備。

但是,國內企業聘用“海歸”的態度卻顯得較爲謹慎。某著名國企的人力資源經理陳先生將“海歸”形容爲“空降兵”,兩年前一次招聘應屆“海歸”的經歷,讓他對這個羣體有些“感冒”。“他們開出了很高的期望薪水,但卻不是很瞭解國企的運作情況。”陳先生表示,如果從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角度考慮,本土人才比大多數“海歸”更符合自己企業的招聘要求,因此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海歸”適應國內人才市場的這個過程,似乎成爲不少企業婉拒人才的重要原因。本市一家人才服務公司經理也表示,如今無論國企還是外企都已經在用人觀念上產生變化。出於節約開支、注重效率的考慮,很多進軍中國的知名外企也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進程。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回國找到比較理想的職位。對那些毫無工作經驗或只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海歸”來說,與迅速成長的本土人才相比,優勢並不明顯。因此,應對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僱主們日漸挑剔的目光,“海歸派”如果不重新估計自己的價值,給自己在市場中找一個合適的定位,就有可能會在競爭中遭遇失敗。

政策環境優越

2月中旬召開的2009年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上海促進就業、優化人才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從政策角度對海外人才實施引智工程,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據悉,2008年27家在滬金融機構先行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緊缺金融人才的“海外招聘團”,共招聘崗位170多個,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依託國家啓動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上海2008-2010年引進海外智力行動計劃》將全面推進,同時啓動的還有“3100工程”,即用3年左右的時間,從海外引進約100名各領域領軍人才。其中,相關政策將支持在歐洲增設的海外聯絡處,拓展海外工作網絡,加大海外人才跟蹤和服務力度。此外,也將以留學人員創業園爲載體,結合實施“上海浦江人才計劃”,推進“歸谷工程”,啓動1至2個創業示範點建設。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鮑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四個中心”建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助力。如果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識、甚至是失敗的教訓帶過來,對於上海的發展將非常有益,而“引進一人,未來有可能培育出一個部門,從而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政策環境的優越無疑爲高端“海歸”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回家求職”的理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