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過勞致死”無科學根據 過勞死其實是“忽視死”

“過勞致死”無科學根據 過勞死其實是“忽視死”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月14日,入職僅4個多月的百度地圖員工林海韜在休假過程中因突發心臟衰竭死亡。死者生前在微博中記錄其自入職以來一直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常超負荷工作。輿論因此將他的猝死歸結爲“過勞死”。不過,人們常談的“過勞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兒其實少爲人知。

“過勞致死”無科學根據 過勞死其實是“忽視死”

過勞死不是醫學概念

過勞死是作爲一個社會學概念誕生的,逐漸發展後也只是成爲了一個法律概念,目的是起到保障勞動者權利,規範企業責任的作用。

死者本身所患疾病纔是真正死因

“過勞死”這一現象最早出現於日本,現用的英文KAROSHI就是從日語直譯並在2002年作爲一個單詞,被收錄到《牛津英語詞典》裏。1981年,日本公衆衛生學者上田鐵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編寫了一本書叫做《過勞死》,書中作者提到這一現象時描述爲“因強烈工作壓力或應激引發的致命性疾病發作”。兩位作者在書中還特別強調了“所謂過勞死不能當做醫學上的概念,也不能當做統計學上的概念”。這一概念十分清楚地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纔是死亡的原因,過大的工作壓力只是一個外部條件;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工作壓力大必然導致患致命性疾病”這個因果關係。

“過勞死”是保障勞動者的法律概念

日本社會認同過勞死,是從法律層面來說的,與醫學無關。1988年,日本律師、醫生開設的“過勞死報警臺”活動,讓“過勞死”這個概念在日本人心中紮下根來。讓過勞死震撼日本社會的,是1995年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在內的總經理接連去世。1994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專門出臺相關的法律,從法律上杜絕這一現象,其目的是在發生此類意外時使得受害者能夠得到相應的經濟賠償。但由於取證困難,直接聯繫微弱,日本只能通過勞動時間來在法理上強調這種關係,即死亡之前24小時內仍持續不斷工作,死亡前一週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或再往前推算一個月,其加班時間是否超過100小時。一旦滿足這些條件,就認定爲公司要對員工的死亡承擔責任。

“過勞致死”無科學根據

疲勞是一種主觀感覺,難以客觀地量化,只能以絕對工作時間和工作量作爲標準測量,即所謂“過勞”;儘管對身體各項指標的測量相對客觀,可操作性更強,但無論使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都很難證實過度的勞動和疲倦會使身體狀態嚴重惡化致死。

過度疲勞難直接引發生理異常

從已有醫學文獻來看,沒有任何流行病學調查證據可以支持“過勞死”的發生與過度疲勞有關聯。最能夠和“過勞”現象先聯繫上的,也就是一些科學家進行過的所謂“睡眠剝奪”實驗了。1966年日本對一名23歲的健康男青年進行了剝奪睡眠的實驗,令其連續101個小時不睡覺,未發現異常表現只是精神活動能力減弱;再將不睡的時間延長到205個小時的時候,仍未發現有生理異常現象,除了情緒波動、易怒、睏倦和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在後續的研究還證明,剝奪20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帶來的狀況,只要一次睡足12-14小時,被試狀況就可以得到充分恢復。

“慢性疲勞綜合徵”不是過勞死

一些人將“過勞死”與一些疾病相聯繫,但其實是生搬硬套,指鹿爲馬。“慢性疲勞綜合徵”是近年來臨牀醫學研究的熱點,被好事者與“過勞死”聯繫起來,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定義,“慢性疲勞綜合徵”其症狀主要包括髮燒、喉嚨痛、極度疲勞、失去食慾、焦慮、憂鬱、煩躁及情緒不穩、睡眠中斷等。這些症狀與感冒及其他輕微病毒感染十分相似,並不存在“突發性”。對沒有嚴重的基礎疾病的患者也不存在“致命性”。除了疾病名稱中存在“疲勞”兩個字,其與“過勞死”之間完全不存在可比性。

猝死亦難與“過勞”直接相關

另一種被認爲是“過勞死”的疾病就是猝死,它指的是平時外觀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穩定的人,突然發生“意想不到、非人爲的”自然死亡。雖然猝死發病急驟和“過勞死”有些類似,但同樣也沒有證據將其與過度勞作聯繫起來。心腦系統疾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這些疾病有着密切的聯繫,而這些疾病又與與缺乏鍛鍊和必要的勞動有直接關係。以冠心病爲例,日本的發病率僅爲萬分之三到四,中國的冠心病發病率萬分之六整整是日本的一倍,但日本同時還是全球白領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將工作壓力與心臟問題簡單相關是十分牽強的。#p#副標題#e#

過勞死其實是“忽視死”

釐清了過度勞動與死亡沒有關係,知道了基礎的身體素質纔是關鍵,我們就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態的重要性,重視致命疾病的一些信號,不然並不會死於‘過勞’,而是死於對自己挽救自己生命機會的忽視。

亞健康只是使“過勞死”可能性增大

《中國公共衛生》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亞健康人口比例高達70%,還有15%處於疾病狀態,真正符合世衛組織健康定義的人羣只佔15%。另一份《2009中國城市健康狀況調查》內容顯示,“北上廣深”等主流城市的白領人羣亞健康比例達76%。處於亞健康人羣及處於疾病狀態人羣的龐大數量纔是國內所謂“過勞死”增多的主要原因。國際權威醫學雜誌The Lancet曾發佈研究數據,認爲每週要保持90分鐘的運動量,足以將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率降低16%左右。現代人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結構、鍛鍊貧乏等多種原因導致了亞健康,很難將責任都歸結於工作。

所謂“過勞死”者都曾有過被忽略的疾病信號

普華永道員工死前有微博表明其白細胞數僅僅爲1800,遠低於正常人的4000-9000/ML,在此疾病信號前她選擇繼續工作而誘發病毒性腦膜炎最後死亡。本來並非不治的疾病,在她已經破壞殆盡的免疫系統面前最終成了劊子手。像百度員工那樣的心源性猝死,因其發病信號相對不明顯;還有一種就是癌症發現過晚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屍檢發現,大部分“過勞死”中壯年本身就潛伏有心血管疾病,但很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醫學專家非常肯定地指出:心臟病就是心臟病,不是過勞死。在這些廣泛報道的“過勞死”現象中,多數人都是因爲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所以,“過勞死”的死因其實就是這些最普遍的致死原因。這些極端的例子和十分明確的數據都證明,疾病並不特殊,也不是因爲工作惡化,只是身爲青壯年的人們因長期的忽視,最終謀殺了自己的生命。

結 語

不提倡亂扣“過勞死”的帽子,並不是爲一些所謂的血汗工廠開脫責任。只是希望人們能夠從一味的憤怒走出來,真正的關注自己的健康。畢竟,生活中離不開工作,最終也離不開死亡,只有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身體,纔是減少疲勞感,使得“疾病和死亡”儘量遠離自己最合理的方式。

如何擺脫

過度疲勞

消除腦力疲勞法: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積極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勞,千萬不要濫用鎮靜劑、安眠藥等,應找出引起感情憂鬱的原因,並求得解脫。病理性疲勞,應及時找醫生檢查和治療。

飲食補充法:注意飲食營養的搭配。多吃含蛋白質、脂肪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魚肉類,多吃水果、蔬菜,適量飲水。

休息恢復法: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時間。聽音樂、繪畫、散步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勞。

科學健身方法:一是有氧運動,如跑步、打球、打拳、騎車、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鬆後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會兒再慢慢呼出;三是做保健操;四是點穴按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