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全方位科學解讀“過勞死”

全方位科學解讀“過勞死”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不久,普華永道上海一位入職僅半年的25歲女職員,因急性腦膜炎去世,在網絡引發強烈關注。這位女職員的去世被傳爲“過勞死”,這讓許多職場人士心有慼慼。

全方位科學解讀“過勞死”

從概念來看,過勞死是強烈工作壓力或應激引發的致命性疾病發作。普華永道女碩士的去世,則是由於未能及時或有效治療急性腦膜炎而導致身亡,工作壓力可能只是其延誤治療的原因,難以將其簡單地視爲“過勞死”。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過勞死”到底有沒有診斷標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整件事情呢?

過勞“殺”死女碩士?

醫學角度看,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是致使普華永道女碩士去世的真正原因。

綜合現有新聞看,普華永道女職員去世的原因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獲知她的更多症狀。而她在4月1日的微博中透露“白細胞一千八是神馬概念……”,我想這不是一個愚人節玩笑,很可能是在醫院抽血化驗檢查後的結果。一般說來,白細胞正常水平爲四千到一萬。

人體受到病菌感染時,一般會表現爲白細胞水平升高。這是身體對抗感染的有力武器,是一種適應性表現。不過,普華永道女白領所發生的可能情況是,由於嚴重的病毒感染,其免疫系統已呈抑制狀態,白細胞水平反而下降,機體抵抗力降低。白細胞水平一千八,意味着白細胞嚴重偏低,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需要正視的指標。

從醫學角度看,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是致使普華永道女碩士去世的真正原因。儘管其生前工作辛苦,經常加班,卻難以簡單將其視爲“過勞死”案例。#p#副標題#e#

導致其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可能的情況是,由於自身忽視,沒有及早診斷治療,導致病毒性感冒遷延不愈;再加上工作忙碌,導致無法請假或有閒暇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又因爲工作強度與壓力,作息睡眠不規律等所導致的身體抵抗力降低,從而使一場普通感冒變爲急性腦膜炎。急性腦膜炎是一種萬不可小瞧的疾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其死亡率還是很高的,尤以兒童和青少年爲主。

因此,將這位女碩士的離世認爲是“過勞”所致,略顯唐突。說起加班或工作忙,我也深有體會。病房裏的醫生,特別是住院與主治醫生,可謂沒有白天黑夜,可近年發生的醫生“過勞死”事件爲何沒有IT精英或白領“過勞死”那麼轟動呢?或許這是因爲,那些成天鏈入互聯網,時刻刷微博的人主要還是以辦公室職員爲主的緣故,他們無形中充當了這類新聞的“放大器”。

上海新近發生的另一起猝死事件,可以作爲佐證。4月13日,上海21世紀不動產的一名27歲員工猝死家中,儘管事件描述更爲細緻,但這起被指稱爲“過勞死”的案例,在網絡上的關注度卻不高。某種角度看,這也與人們對熱點事件的主觀選擇性不無關聯。

試想一下,普華永道這樣的跨國大公司、25歲女職員、交大碩士、畢業半年,這些關鍵詞綜合的結果似乎更讓人喟嘆。

日本與過勞死

“過勞死”的說法最早來自日本,目前,報道“過勞死”現象最多的國家仍舊是日本。

“過勞死”的說法最早來自日本,詞源爲Karōshi,它恰如一個令人生悲的黑暗使者,成爲一個在日本廣爲人知的新單詞——是指由於工作壓力或應激所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所導致的死亡。第一例“過勞死”職場人是1969年日本一位29歲小夥,職業是報紙發行員。

此後,隨着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過勞死”以及工作“過勞”也成爲日本特有的社會現象與重大問題。1988年,由日本的律師、醫生開設的“‘過勞死’報警臺”活動,讓“過勞死”這個概念在日本人心中紮下根來。

2002年,“過勞死”也被《牛津英語詞典》(電子版)收錄。換言之,“過勞死”現象已由日本蔓延至全世界,成爲廣受關注的一個話題。

有說法稱,日本工薪階層非常辛苦,幾乎每天需工作12小時;由於較大的生存壓力、職務晉升等,日本特有的加班文化也非常流行。他們拼命工作,精神處於高度緊張,從而導致“過勞”。

有不少學者曾對日本“過勞死”現象進行社會學研究,結論是日本特有的危機感意識,讓他們常常擔心某天災難會突然降臨。對個體而言,害怕失去已獲得的一切所產生的危機意識,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頭頂,從而工作不分晝夜,不顧身體健康,進而導致“過勞死”。

目前,報道“過勞死”現象最多的國家仍舊是日本。據稱日本每年約有一萬人因“過勞”而猝死。在醫學專業文獻網站Pubmed中檢索發現,涉及“過勞死”的研究只有幾十篇,其中九成以上由日本研究者報告。

儘管人們認爲“過勞”引起死亡,但若從已有醫學文獻來看,沒有流行病學調查證據支持“過勞死”的發生與過度勞動有關聯。#p#副標題#e#

工作,有那麼危險?

一個人如果沒有基礎疾病,來自工作的精神刺激與壓力,並不會導致“過勞死”。

此外,在不少人眼裏,各種工作或生活壓力常被認爲是導致死亡的原因。當身邊愈發多見的年輕生命逝去時,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

人們常常抱怨工作壓力大,有時這是一種工作適應不良的表現。很多人工作拖沓,工作效率偏低,也往往導致工作效果不好,績效評價偏低,爲將這種表現合理化,進而使用“工作壓力大”等詞藻來搪塞。

我想起幾年前香港“巴士大叔”高聲斥責的話語,“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一時間流行於網絡,成爲人們的口頭禪!的確,每一個社會人,都身擔一份工作職責,在急速向前(錢)衝的眼下,誰沒有壓力呢?

上面這些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基礎疾病,來自工作的精神刺激與壓力,並不會導致“過勞死”。任何一種疾病,從開始出現症狀到最終結局,都是一個過程。你的職責是越早發現並且重視身體的不適症狀,醫生的職責是根據症狀及時而準確地發現病因,儘可能消除或阻斷疾病的進展過程,恢復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作爲一名麻醉醫生,每天會看見手術檯上的患者經歷各種類型的手術。這時,你總是會驚訝於人體強大的生命力。直白點說,一個人若非自殺尋死,生命的燭火還是很難被吹熄的。

遺憾的是,個體生命史上沒有“如果”,我們沒有“後悔藥”可以吃。普華永道女碩士的生命華芳,凋謝在暖春的“人間四月天”。

總之,“過勞死”大多是對原有疾病沒有進行正確或及時治療,再加上自己對身體症狀的輕視或忽視,以致釀成慘劇。而工作壓力、過度勞累、緊張應激往往充當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誘發或加重疾病的病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將辦公室人羣、IT界人士視爲“過勞死”的高發人羣,那些存在疾病基礎,平時又沒有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的人都應被算作“過勞死”危險人羣。#p#副標題#e#

過勞死的醫學解釋

如果非要用醫學詞彙來描述“過勞死”,“猝死”最爲恰當,以“心源性猝死”最爲常見。

“過勞死”並非一個醫學詞彙,醫學書籍中也沒有它,它更像是一個描述社會現象的詞彙,是人們的一種無奈呼喊。如果非要用一個恰當的醫學詞彙來描述“過勞死”,“猝死”最爲恰當,以“心源性猝死”最爲常見。

我曾撰寫過幾篇有關“心源性猝死”的文章。簡單點說,這種疾病“殺”人於無形,悄無聲息,猝不及防;一個白天還吆五喝六的健康人,在一夜之間就可能再也沒了氣息。

醫學上,猝死是指一個平時外觀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穩定的人,突然發生“意想不到,非人爲的”自然死亡。說其是自然死亡,因爲已排除自殺、他殺、中毒、過敏、外傷等致死的可能性。“猝”乃迅疾之意,因此大多數猝死多在發生瞬間至一小時內便死亡,很少能挺過六小時。

殺死人的是疾病,而非工作。如果非要給工作安一個“罪名”,只能說工作是誘發或加重疾病的一個協同因素。那些被指稱“過勞死”的人,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基礎疾病,只是沒有重視或察覺而已。

比如說,心肌炎是引發年輕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不少人最先開始感冒,由於未加重視,等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時,才倉皇入院治療。

心肌炎也是種常被忽視的疾病,人們如果簡單將之視爲感冒僅給予對症處理,錯過病情控制最佳時期,常會引發嚴重不良後果,甚至死亡。春季又是心肌炎易發季節,隨着天氣轉暖,各種病毒、病菌也日益活躍,從而導致疾病高發。#p#副標題#e#

如何認定“過勞”

“過勞死”的重要危險因素:疾病基礎、體質與遺傳因素、個人習慣、氣溫與季節變化。

“過勞死”並沒有醫學診斷標準。目前,對“過勞死”的認定也多出於事後責任追究或賠償,纔會進行一個風險因素評價,以評估過度勞動在死亡原因中所佔有的權重。

1998年,臺灣地區曾制定過一部“職業疾病認定指南”,其中有關於“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認定基準”的篇章。它發表於2007年第2期的《北市醫學雜誌》上,我閱讀到臺灣大學的王榮德醫生所介紹的這方面資料。比如說,此類疾病的認定中必須以“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爲因果關係之要點。這裏的“特殊壓力”是指,工作負荷明確超出平常工作範圍的特殊壓力,這種特殊壓力又有“質”與“量”的評價標準。

從“量”的方面來說,死亡之前24小時內仍持續不斷工作,死亡前一週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再往前推算一個月,其加班時間是否超過100小時等。

從“質”的方面來說,也就是某項工作所發生的精神或身體負擔。比如不規律的工作、經常出差、輪班或夜班,有時工作環境溫度、噪音和時差也可被納入考量。

那麼,“過勞死”的重要危險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存在疾病基礎,比如各種急性感染與心腦血管疾病。

其次,體質與遺傳因素也不容小覷。比如說,肥胖是導致冠脈硬化、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對“過勞”的發生也具有一定影響。

再者,個人生活、飲食習慣與健康密切相關,高鹽、高糖、高脂的“三高”食物儘管口味更佳,卻對健康不利。抽菸、過度飲酒、缺乏睡眠均是有礙健康的危險因素。

此外,氣溫與季節變化,也常是“過勞死”的一個風險因素。

有說法稱,“過勞死”是慢性疲勞綜合徵。慢性疲勞綜合徵是一個非常時髦並流行的醫學詞彙,是近年發現的一種“非常危險的現代疾病”。不過,將“過勞死”歸類爲慢性疲勞綜合徵的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實際上,慢性疲勞綜合徵彷彿一個“被創造”的疾病,儘管近年對其研究較多,而病毒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甚至遺傳因素也可能參與其中,但目前沒有最終定論。#p#副標題#e#

職場人該怎麼辦

疲勞、困頓是身體的警示信號,你需要做的是稍事休息,而非用“外源性物質”一味刺激疲憊的身體。

普華永道女碩士“過勞死”的新聞讓人人自危,對其他人而言算是一種警醒。至少,它能讓你意識到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要睡眠充足。

在我看來,困了累了喝咖啡之類的提神飲品並沒有什麼必要。疲勞、困頓是身體的警示信號,你需要做的是稍事休息,而非用“外源性物質”一味刺激疲憊的身體。

職場人士,表面光鮮,身體悽惶。儘管我沒見過真正過勞死的職場人,但在病房裏見過三十出頭就發冠心病的公司女強人;見過即將被提拔的36歲男公司中層主管,卻不明原因地心率不齊、大汗、緊張,原來是甲亢。

工作,你做或不做,就在那裏,不增不減!健康,你重視或者忽視,它就在你身體裏。我一直認爲,若將身體視作1,金錢視作0;若沒有完好無損的1,工作掙來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就像小瀋陽說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錢還沒花”,說得在理!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